第739章 世界前列(第2/3頁)

英國人也是如此,一直到1645年,克倫威爾訓練英國新軍,才有兩個連裝備燧發槍,瑞典國裝備一段時間燧發槍,旋即撤換,又換成火繩槍,也是這些方面的問題。

對高史銀的無理要求,韓朝只是微笑道:“韓某盡力而為吧。”

此次出征塞外,他還發現將士火器上的一個問題,便是這個銃劍。

銃劍與火石銃配合後確是犀利,更近戰,可遠戰,但因為這個套管方式,在銃劍套上後位於銃管上方,把裝星都擋住了,使得將士們的瞄準略有不便,最好改進一下。

王鬥哦了一聲,這個問題他倒沒想到,他在後世,也沒注意到這個細節,只看很多燧發槍兵刺刀套上後,都是位於銃管的上方,就隨口提了提,工匠們,也就按他的意思去打造了。

目前靖邊軍刺刀的使用方式,便是套筒上有凹槽空隙,然後以準星為卡榫,刺刀套上後一扭,凹槽將準星卡住,如此不會掉落松動,可以很好的配合火器使用。

只是現在想了想,確實準星被擋住,只有後方一個照門,少了準星的瞄準功能,確實略有不便。

……

堂內各將也來了興趣,他們盡隨王鬥進入附近一個靶場,個個拿來火石銃與銃劍觀看,果然如此。

韓朝指著銃劍介紹:“末將的意思,是將銃劍套在銃管的左側,同樣以準星為卡榫,但也恢復準星的瞄準能力……目前使用的這批銃劍就算了,往後打制,套筒上的凹槽位置可略略修改一下,對匠工來說,只是輕而易舉的小事。”

王鬥沉思著,他仔細想想,後世西方人的燧發槍,他們使用的刺刀,套管方式到了後期好象也五花八門,不單只是套在銃管上方,也有套在左側,套在銃管右側的。

總體來說,他們不是很注意這個問題,這也跟東西方使用火器的思路有關。

西人火器比較注重威力,但不追求精度,造槍工藝也顯得頗為粗糙,特別早期他們火槍,不但沒有照門,甚至連準星都沒有,所以開銃時,需要逼得很近。

他們一般瞄準,只靠槍的脊線,瞄個大概就是了,便如後世的汽槍與獵槍一樣,還是這種思緒的延續。

當然,西方的燧發槍發展到後期,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一般準星都有了,很多還有了照門,便如英國人。同樣許多國家燧發槍也仍然沒有照門,便如美國人。

他們刺刀還喜歡安在槍管上方,把準星都擋住了,所以美國人排隊槍斃時,特別喜歡走得更近,也是因為瞄準方面的原因。

而在東方,火銃一傳入,準星照門一應俱全,火銃被稱為鳥銃,戚繼光更言飛鳥可射,在精度保證上,東方較高。

自己不知不覺被美國人影響了,畢竟後世他們影視業最發達,這也證明軟實力的重要性。

高史銀倒不以為然,銃劍擺在上面,還是擺在左面,這關系很大嗎?

他說道:“這火銃一開的,煙霧繚繞,瞄準什麽呢?不若列陣逼上去,甚至到五十步,三十步內去!再一輪齊射,什麽韃子流寇,盡數狼奔豕突!有必要搞這麽細嗎?”

他揮舞自己手臂:“以整齊密集的排列,猛烈的銃火,擊潰面前一切之敵,展現我靖邊軍的英勇!”

韓朝微笑道:“老高啊,英勇不代表無謂的傷亡,能打得更準些,不是更好嗎?”

王鬥微微點頭,雖然依此時的火器加工精度,確實很難保證火銃的三點一線,特別在銃兵一開銃後,眼前一片白煙,對瞄準不利,但就算第一輪打得準些,也不是很好嗎?

看著手中的火銃與銃劍,他最後說道:“便依韓兄弟所請,以後銃劍,就套在銃管的左側。”

……

眾將回到大堂內,目前靖邊軍的火器是讓他們滿意的,有些小毛病改進下便可,王鬥內心也是湧起自豪,目前他麾下的火器,可謂走在世界前列,燧發槍不用說,刺刀同樣如此。

王鬥很清楚記得,此時歐洲連插入式刺刀都沒有,還要過幾年,在西歷的1647年,最早刺刀才會出現在法國小城巴榮涅,英語中刺刀一詞,也是來自這個城市的名字。

這種刺刀插在槍口上,使火槍不能同時發射使用,也一直要到1687年,法國才會出現類似靖邊軍這種刺刀,兩年後,法國陸軍全部采用它,又幾年後,英德兩國也采用,在歐洲流行開來。

還有絲綢藥包,鵝毛管引線等,一樣走在世界前列,特別鵝毛管引線,歐洲要在1697年才使用,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藥,簡化瞄準與裝填過程。

不過隨後溫達興的稟報,引起王鬥的警惕,便是京師與大明各處的傳教士,已經注意上了靖邊軍,特別軍中的先進武器,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他們或明或暗的打聽著靖邊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