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章 征虜大將軍(第2/3頁)

便鎮之以靜吧,朝廷不能冒這個風險,讓王鬥將注意力朝向北塞更好。

想到這裏,周延儒道:“臣覺陳新甲之策可行。”

吏部尚書鄭三俊、戶部尚書倪元璐嘆了口氣,也道:“臣附議。”

刑部尚書劉澤深、工部尚書苑景文道:“臣同附議!”

禮部尚書傅淑訓道:“哦……臣聽皇上的。”

李邦華只覺憤懣之氣充盈體內,似乎五臟六腑都要燒成焦炭,他差點要猛咳出血,最後又強自忍住,他深深拜伏在地,高聲道:“臣,一心只為大明,懇請陛下聖心獨裁!”

周延儒等人也一齊跪倒在地,皆道:“請陛下聖心獨裁!”

崇禎帝來回踱步,越走越快,最後猛地停住,他高聲道:“擬旨!”

立時一值守太監出列,崇禎帝冷冷道:“永寧侯鬥,攻略塞外,大功於國,可封其為征虜大將軍,充,安北都護府大都護,加其回太子太保,仍為永寧侯爵……聞永寧侯鬥,有妾紀氏,賢良有德,可為一品夫人,蔭子錦衣衛指揮僉事……應征虜大將軍之請,靖邊軍忠勇營後營副將韓朝,北征有功,可為鎮朔將軍,充,宣府鎮總兵官!”

“……聞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老成歷練,辦事實心,可為欽差大臣,即日出京傳旨,並充任安北都護府副都護,行監軍之職!”

閣內鴉雀無聲,皇帝一系列雷霆決定,讓眾人驚呆了,王鬥終於封上了“大將軍”,與徐達、李文忠、常遇春等人相比肩,明中葉來,只有麻貴封備倭大將軍,仇鸞封平虜大將軍,這榮耀無以復加了。

甚至連都察院左都禦史李邦華都將送到王鬥那,讓他消氣還是什麽,想必就算聞聽閣內之事,王鬥也不會有什麽針對不滿。

一系列驚雷實是讓人震動,便是聞聽皇帝賞王鬥妾室,此舉不合禮制,各人也忘了說什麽,而且皇帝口中那種刺骨的寒意,也讓眾人不敢多說話。

他們還看向跪在地上呆若木雞的李邦華,孤單淒涼,口中喃喃不知說著什麽,似乎是“臣尊旨……”,不約而同的,眾大臣都有一種兔死狐悲之感,堂堂一內閣大臣……

崇禎帝聖旨不斷,靖邊軍,宣大三鎮很多人都有封賞,但卻似乎將王樸給忘了,只不痛不癢的褒獎幾句,賞了他一百兩銀子,沒的就沒有了。

李邦華捧著聖旨出去了,崇禎帝一直目光冰冷的看著他,直到李邦華人影消失不見後,他眼眸才閃動一下,內中浮起一絲悲涼。

……

接下來閣內安靜,君臣以最快速度解決這些日積累的雜事,各下旨訓斥打了敗仗的吳三桂與左良玉,各貶官數級,令他們戴罪立功自贖,不過仍為原職。

曹變蛟、王廷臣一樣喝斥,不過發內帑銀與一些戶部銀撫恤戰死將士,原本二人大敗消息傳來後,物議嘩然,朝內外不乏有奪其爵位的呼聲,不過不久後宣府時報大力報道新軍之事,朝野輿論又普遍同情。

崇禎帝一樣震動不已,雖然對報紙的逾越非常討厭,但宣府時報又是他了解外界真相不多的途徑之一,還是每期必看,上面記載新軍覆滅時可歌可泣的各項事跡,也讓他嘆息掩卷不止,心想大明若皆是這樣的忠勇將士,又何愁國事不定?

此後攻伐曹、王二人的奏疏,他盡留中不發,對二人請回本鎮的奏請,崇禎帝下旨,二人暫移開封,若開封無事,二人可回玉田二鎮繼續訓練新軍。

清虜此時正在朝鮮肆虐,直有亡其國度之勢,不說大明現在無能為力,便是有能力,君臣上下也對朝鮮國的反復實在厭倦,甚至很多人興災樂禍,除許可江華島的朝鮮君臣流亡大明外,只令山東的總兵劉澤清等人加強防備。

還有一件事必須好好處置,便是王鬥嶽父紀世維。

此次征討塞外,名義上是宣府鎮與大同鎮聯合出兵,塞外大捷,作為宣大總督的紀世維自然有功,朝議認為可將紀世維宣進京來,在京中任個要職,比如禮部尚書傅淑訓一直想辭職,正好接替他的位子。

雖然禮部下有二侍郎魏藻德與陳演,但大明一般沒有侍郎直升尚書的慣例,都是從地方各巡撫、總督中選任,便如當年陳新甲便是宣大的總督,後調到京中來擔任兵部尚書。

只是這需要顧慮到王鬥的看法,朝廷這樣一動,王鬥會不會認為這是針對他的陰謀?況且紀世維去後,由何人接替宣大總督之職?看來看去,都沒有理想的對象。

畢竟此職直面靖邊軍,直面王鬥,非有力者不可為,王鬥若不滿意,隨便鬧一下,倒黴的都是接替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