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朱仙鎮之爆發(第2/2頁)

眾將意願難為,如果汪喬年堅持要走的話,那他可能只是光杆司令一個,各總兵不會聽他調遣的,最多只能帶千多人的督標營前去開封,這當然不可能,這條線算斷了。

丁啟睿麾下,左良玉、方國安、楊德政等人算兵多的,特別左良玉,丁啟睿對其極為依重,說露骨點,就是丁啟睿對他一籌莫展,“往來依違其間,為良玉調遣文書,未始自出一令,時人謂之‘左府幕客’。”

方國安、楊德政也是以左良玉馬首是瞻,造成左良玉聲威浩大,“未可擊也”的意見讓丁啟睿聽後頗為猶豫。

但左良玉的“穩重”其實不可行,一是開封城的地勢,周邊很難擺下這麽多守軍,便如此時各將紮營,便是東一處西一處,有的隔得近,有的相隔甚遠,很容易被賊各個擊破。

況且,明軍眾號四十萬,擺出這樣姿勢,豈不是畏賊如虎?難道以後官兵對上流賊就只能防守?曹、王一敗,各將連野戰的信心都沒了,中原又出現第二個東奴?

如此畏怯不戰,龜縮城下,丁啟睿可以想象到時朝中諸公對自己的印象,特別皇上對自己的看法。

總督楊文嶽也不贊同左良玉的意見,此時他麾下有一個保定車營,還有虎大威的新軍營與正兵營,兵雖然少,但頗精銳,如果堅守城下,他的車營就無用武之地,況乎朝廷也要求官兵主動出擊。

楊文嶽力主在城外與流賊來場大決戰,痛擊賊寇,他已經選好地勢,便是城南朱仙鎮到陳留之間這片廣闊地帶,該處地勢平坦,足以容納百萬大軍同時作戰。

他的理由也很充分,官兵身後不遠便是開封堅城,依城而戰,背有所依,這不象曹、王二爵孤軍深入,糧草難繼,打不贏,至少可以從容堅持,深壕高寨的拉據,決沒有糧草被斷之隱憂,這便是不敗的前提。

廣闊的平原上,還可以發揮車營的火力優勢,再且,兵部發來的一萬杆東路鳥銃,已經下發到各軍各營中,明軍的火力優勢,大大超過以前,這些都是決勝的優勢之一。

楊文嶽的話讓丁啟睿心動,果真如此,若官兵在朱仙鎮大敗流賊,自己名揚四海,只是眼前。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不能大敗流賊,只需保持眼前不勝不敗的局面,中原官兵的頹廢士氣又將挽回,以後遇到流賊不會惶恐不安,同樣大功一件,簡在帝心。

河南巡撫高名衡,知府吳士講,布政使梁炳等人一樣心動,認為楊督之略進可攻,退可守,左良玉等人的意見,過於保守了。

其實曹、王兵敗後,丁啟睿、楊文嶽等人得到的情報都很模糊,楊文嶽分析曹、王敗因,就在孤軍深入這四個字,百萬饑民圍困,蟻多咬死象,曹、王再悍,又豈能不敗?

通過虎大威,陳永福人等,“宣府鎮軍事觀察團”不是沒有送去情報,提醒丁啟睿、楊文嶽人等流賊軍中有大量火炮的事實,但丁啟睿認為這真是無稽之談,楊文嶽也嗤之以鼻。

不可否認,流賊中是有一些火炮,畢竟他們攻占了不少城池,城內器械,盡歸流賊所有,但大規模炮團,那就荒唐了,楊文嶽認為流賊中是有一些小炮,但自己何懼之有?

他車營足有一萬兵馬,內中小佛郎機,滅虜炮足有好幾百門,豈有打不過流賊炮兵的道理?

很多官員認為,這些宣府人氏誇大其詞,只是為曹變蛟、王廷臣二人推脫,好到時免於朝廷的責罰,畢竟王鬥與二位伯爵交好不是?

雖然明面上對溫士彥親切,其實這些官員都對溫士彥等人保持深深的警惕,各官更對溫士彥的頻繁建議,指手畫腳大為不滿,楊文嶽曾對麾下幕僚道:“……他們是觀察員,還是贊畫,或他才是督師?是否要將開封所有兵馬,都交由區區一靖邊軍贊畫指揮?”

丁啟睿也不滿對部下道:“聞聽王鬥囂張跋扈,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僅從他派來的這些幕僚中,便可見一斑!”

左良玉興災樂禍,他對王鬥可謂懷有刻骨的恨意,此時趁機煽風點火,更引起丁啟睿等對“宣府鎮軍事觀察團”的疏遠。

不過虎大威還是認真聽取了溫士彥的意見,不管是依城防守,還是介時與賊決戰,他還是準備了一些土車之物,好到時掩護車營,楊文嶽見了皺眉不已,車營的機動性本就不足,虎大威這一搞,到時他的車兵更是走得慢如蟻蟲。

然眼下他沒有心思管虎大威做什麽,流賊已經快逼到杞縣了,離陳留、朱仙鎮不遠,朱仙鎮之戰就要爆發,官兵這方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極力說服左良玉等人同意他之方略才是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