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火器營

八月二十二日,在李自成的大營中,流營各人,李自成、劉宗敏,賀一龍、馬守應,羅汝才,孫可望人等,都歡天喜地地看著眼前繳獲的火銃。

最終的統計,共繳獲完好東路火銃近三千杆,同時還有一部分的威勁子藥,王鬥共贈送曹、王二人威勁子藥三十萬發,加上自有的,雖經過這些日的激戰,仍然留有一部分,這些子藥,被李自成下令妥善保存。

讓李自成等心疼的是,有些火銃打了太久,次數太多,銃管到了報廢的邊緣,還有些新軍臨死前,為了不讓自己武器被流賊繳獲,將這些火銃砸得碎裂,也不能用了。

不過這些火銃與零件,流營中人,都耐心細致的收集起來,平野上一個細部都不放過,畢竟就算銃管不能用,但銃身啊,銃機啊,火繩啊,等等這些部位還是可以用的。

同時,收羅二營降者,傷兵約計七百多人,對這些人,李自成非常重視,交由新近投降的玉田鎮新軍副將楊少凡帶領。

當然,這些新軍是不是真心歸降,李自成沒有把握,因為這些人個個神情麻木,舉止沉默,而且很多人身上傷痕屢屢,可能最後還會有不少人死去。

不過就算如此,李自成等已經心滿意足了,達到事前方略不說,還繳獲良多。

此時,李自成就端詳著手中一杆火銃,這火銃,與平日見到的明軍火銃有些不一樣。

首先是銃托,李自成覺得就象天鵝的脖頸,他試著瞄了瞄,感覺非常有利握持與貼腮瞄準,而明軍許多銃,是不能抵在肩膀上的。

這種天鵝的脖頸式,似乎還有節儉工料,減輕銃枝重量的考慮,李自成聽說王鬥是以打劫土匪起家的,可能精打細算慣了,為節儉錢糧搞出一套,不過確實有用。

然想想也不對,因為若節省工料,整個銃身與銃托,就不必用上好的核桃木了,這種硬木,一向是優良的家具用材,木紋理直,結構細勻,容易雕刻不說,上漆後更光澤良好,木料可不便宜。

更不說,槍托底板還用了黃銅,用著螺栓鎖上,被挨一銃托都不得了,想想一銃砸在自己臉上,李自成想想都牙疼。

再看銃口下部,可以看到有一銅箍束緊,中部也是如此,而通條頭兩端包了精鐵,上有鐵制螺栓鎖緊,明軍通條很多是木制,經常折斷,這些東路火銃,顯然沒有這個缺點。

銃的前後兩端,還有火銃背帶,上有金屬扣環,可以自由的伸長縮緊,很方便的背在身上行軍,眾賊嘖嘖不已,皆言王鬥在這火器上下的功夫真不小。

引起李自成注意的是銃機上的火門裝置,他慢慢扣動板機,就見陰門慢慢開啟,陰陽二機同時聯動,配合之妙,擊銃時便有大風,也不怕吹散門藥,臨敵無有不發之患,還省了開火門一步。

看著上面的工序精良,每個部件都磨得光滑,整杆火銃觀之精美,作戰又非常犀利,李自成不由嘆息一聲,比起軍中用的火銃,眼前這些火器,才是如王鬥無意中說過,卻不知不覺在大明流傳開的詞,高端大氣上档次。

田見秀管後勤,此時也忍不住拿起一杆火銃端詳,還學李自成樣子扣動板機,嘆道:“別的都好說,就是這陰陽機不好造,陰啟門,陽發火,記得萬歷年間,便有趙中書研制軒轅銃,不懼風雨。但到了現在,官兵中很多火銃,也沒有這種陰陽機,一開火門,其風甚猛時,藥信便被吹走,臨戰經常不能打響,我義軍繳獲的,便多那種火銃。”

他眼中現出興奮之色,終於繳獲先進武器了,有了這些閻王銃,義軍更加如虎添翼。

也不怪他這樣說,陰陽機雖在萬歷年間便由趙士禎造出,但一直存有爭議,《兵錄》上便有言:“……近有制竹鳥嘴銃及自閉火門鳥銃,亦一時之奇,然終是費事……”

費事,難以大規模打造,是帶自閉火門鳥銃難以在北地普及原因,很多軍將更喜歡用三眼銃,每銃著鉛子二、三個,伺敵三、四十步點放,敵騎闖至則執此銃以代悶棍,簡單又方便。

用得好,三眼銃也不錯,但鳥銃,才是歷史發展趨勢,畢竟射程在這。

一杆杆火銃端詳良久,似乎每一杆火銃,都若孿生兄弟一般,流營各人,不斷的嘖嘖稱贊,流營中就算有工匠可以打造幾杆這樣火器,有些精美程度還不輸於此,然如此規模化,批量化,是誰也不能想象的。

特別那種標準化,給眾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子藥合一,拿進銃內便可使用,不象軍中或是明軍中,各人鉛子或大或小,常常難以通用,給後勤帶來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