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軍工廠(第2/3頁)

現在王鬥對轄下各礦山,又恢復了監官,只監督,不參與管理,每年視其開采數量,還需要繳納課稅,而且許多律法,保護了礦工們,受礦工歡迎同時,自然引起眾多礦主不滿。

雖然訂單豐厚,各礦主們財源滾滾,不過他們一毛不拔慣了,看著課稅滾滾流出,自然心疼無比,長久下去,可能會想方設法鬧事,只是王鬥不比別處官將,有敢鬧事者,不介意殺個血流成河。

而且訂單豐厚,不代表礦主們會改進生產器械,九成九,只會更加瘋狂的壓榨礦工,激起矛盾,引起礦工暴亂,張國威雖說是個識時務者,他的族人,卻不一定有這個覺悟。

他擔憂利欲熏心的族人,會做出不明智的舉動,成為王鬥又一次殺雞儆猴的不開眼人物,急忙向王鬥保證同時,還尋思著,回去對那些族人們敲打一番。

齊天良雖是後勤司大使,不過對農事上,有敏銳的了解,他擔憂的,卻是另一件事:“大將軍,宣鎮大興廠礦商事,會否讓耕種人手不足?屬下擔憂,越多的人從商,會否引起糧米饑荒?”

王鬥微微點頭:“老齊的擔憂是對的,所以現在幕府措施,便是吸引良善流民進入屯堡,在戶籍劃分上,他們也有優勢,可以吸引最多人口,加上各新屯堡營田制,未來耕種的糧米,還是可以滿足全鎮軍民需求。”

齊天良的擔憂,也是王鬥的擔憂,這個時代生產力低下,特別各類災荒層出不窮,若耕種的人稍稍一少,就極有可能就引起饑荒,便如明末的江南,因為商業過於發達,江南,反而糧食不足,需要從廣東,湖廣等地進口。

魚米之鄉的江南,不但沒有成為大明助力,反而成為禍害,明朝之所以滅亡,商業過度發達,是一個重要原因。

而且這個時代的商人,不生產不說,還見利忘義,沒有禮義廉恥的觀念,雖然有一些流通的作用,但是,他們在社會中起的正面作用,遠遠不能抵消不了他們起的反面作用。

特別災年時期,囤積居奇,搶購賑災糧,然後擡高市價,再低價收購土地,往往一次災荒過後,很多地方的土地,大多數就被他們給巧取豪奪走了。

所以這個時代,輕商抑商是必須的,中國幾千年來重農輕商的政策是正確的,回到古代,只有腦子進水的人,才會迫不及待的提高商人地位。

農業,就是一切的基礎,便是歷史上西方各國,也是在農業革命後,順理成章,進入工業革命,大明商人地位已經夠高了,高到禍國殃民的地步,那些舊式商人,他們地位非但不能提高,還需要打壓。

王鬥扶持新型的生產型商人,也是建立在農業可以滿足鎮內軍民需求的基礎上,若二者會危害到農業,他會毫不猶豫的摧毀鎮內大部分商業與工業。

張貴掌管民政司,現在對轄下各商鋪廠礦也越來越重視,他連忙說道:“大將軍放心,未來各屯堡的糧米,定能滿足全鎮軍民需求!”

他說道:“現在鎮內,各戶分下的田地,基本都有余糧,每年可收購不少。很多新屯堡的營田,也因為采用功勛制,功勛到了,方可分田,屯民們幹勁也很足。”

“還有,因為繳獲大量馬匹,現在新屯堡,很多田地都使用馬耕,一堡可耕種的田地,也越來越多……”

王鬥點了點頭,江南大部分都是水田,而且田地零碎,只能使用精耕細作與牛耕,然北地不比江南,土地連綿,又基本是旱地,所以耕種方式可以狂放一些,使用馬耕。

使用馬耕,田地產量,當然不如精耕細作牛耕,不過因為耕種面積多,這積少成多的,產量卻也不少。

現在對王鬥來說,土地,不是問題,鎮內土地不足,往塞外發展便是。

……

眾人向西而行,不久後,到達一條河水邊,這裏,沿著河水兩邊,新設立一個軍工廠,規模頗大,工匠達到千人以上,與鐵廠一樣,四面有高厚圍墻,崗哨林立,等閑人等,不得進入。

有如軍隊一樣,廠內工匠,皆有制服,他們皆頭戴狐帽,穿著短身罩衣,顏色為青,內有鴛鴦紅衣,走動時,不時露出兩袖紅色。

這些人,行色匆匆,去年時,東路劃分工匠等級,分匠士、匠師、大匠師三等,目前來說,整個幕府下,還沒有一個匠師,他們大部分是下等匠士,一部分中等匠士,少部分上等匠士。

對工匠們來說,成為匠士容易,但成為匠師就難了,因為需要文化考核,考核要求還很高,大匠師需要出書立作,享譽全國,就更沒影了。

不過與軍隊一樣,幕府下的工匠,很多人已經成為先富起來一批,特別那些有發明,或是出讓技藝的人,更是獲得“專利”,坐著收錢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