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皇家臉面何在?(第2/3頁)

他以大義相激,語中頗有責怪之意。

王鬥淡淡道:“本伯問心無愧!”

他說道:“前方將士血戰,後方謠言肆虐,豈不讓人心寒,不討個公道,又如何讓將士心服?”

李日宣看了王鬥一會,撫須道:“嗯,忠勇伯之言不無道理,待老夫回朝之後,定然詳加追查。”

他沉吟說道:“知情人報,針對忠勇伯之種種險要謠言,乃有人勾結朝中奸孽所為,只是流言紛亂如麻,一時半會,想要查清,又談何容易?”

王鬥的目光如鷙鷹般銳利,直刺向李日宣的面門,他不客氣地道:“謠言何人傳播,何人主導,想必李閣老心中有數吧?”

李日宣面目瞬間變得鐵青,又轉向漲紅,再轉為青白,最後恢復正常,他義正辭嚴道:“忠勇伯言重了,若老夫知道何人所為,定然不放過此輩奸孽!”

他一口茶都沒喝,就走了,陣陣雪花中,他的腰杆仍然挺得筆直。

勸說的人一波接一波,個個翦羽而歸,他們覺得,面對王鬥時,不是有狗咬刺猬無處下嘴之感,就感覺王鬥如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軟硬不吃,實在難辦。

最後內閣首輔周延儒親自出馬,他喜好作派,便是作為使者也是聲勢浩大,不過談起待人接物,談說論道,周延儒確實不用說,他進入帥帳後,王鬥都有種氣候由嚴冬轉為暖春之感。

他對王鬥表示嘉許與慰問,對他的遭遇感同身受,他表示,自己同樣有此不幸,便是當年奸相溫體仁,給他帶來了切膚之痛,所以分外理解忠勇伯痛苦。

言到深處,他唏噓不已。

對王鬥的話,他的要求,周延儒聽得很仔細,時而點頭,偶爾附合幾句,給人以如沐春風的感覺,有若一個慈祥的長者。

雙方交談了有五杯熱茶的功夫,周延儒嘆息道:“確實,忠勇伯言之有理啊。”

他的手掌緩緩向前按出,堅定有力,他的神情同樣嚴正:“要相信朝廷,定然會還你一個公道!”

告辭時,周延儒有些心神不定,不知是因為自己出馬,仍不能勸服王鬥之故,他一個不注意,腳下一個踉蹌,差點絆倒在地,身旁的隨從,連忙將周首輔扶住……

看閣老們,各大臣官員們,一波波的拜訪王鬥,皆安然無恙而歸,京師眾人放下心來,覺得有資格走一遭的,紛紛前來,一向朝野表示,自己也為朝廷盡了心力,二者,若能勸動忠勇伯,那就是不世之功哪。

有些官員,沒見過王鬥的,見他並非傳說中的飛揚跋扈,兇神惡煞,各軍營重地,也是井井有條,軍紀森嚴,無不嘆息,皆有卿本佳人,奈何如此的感覺。

襄城伯李國楨,也組織京城勛貴伯封侯等走了一遭,隨便看看符應崇,語中,還極為隱晦地向王鬥表示支持之意。

內閣議事的閣員魏藻德與陳演,也過來禮貌性的勸說一下,不過王鬥可以看出,他們純屬敷衍了事,或許,對此事,他們存了看好戲的心思。

百官紛紛翦羽而歸,京師氣氛一日重過一日,崇禎帝與百官無計可施下,紛紛想到了曾與王鬥並肩殺敵過的監軍王承恩,還有天使王德化,他們最後派來了。

一見王鬥的面,王承恩還好,打算懇切勸說,王德化卻是“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嚇了王鬥一大跳。

他抽抽噎噎的道:“忠勇伯,念在並肩血戰的份上,救救弟弟吧,讓弟弟好回去交差。”

王德化貴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年紀又比王鬥大得多,卻自稱弟弟。

王鬥聽得毛骨悚然同時,也是無語搖頭:“王公公何苦如此?”

他想了想,掏出一份清單,交於王德化手中:“這裏有一部分謠言制造者與主導者名單,該當如何,就看皇上的意思吧。”

……

崇禎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

離邊軍不平鼓噪己有三日,看大軍雲集京畿重地,崇禎帝憂心忡忡,萬萬沒想到,大軍得勝歸來,竟是這樣的結果。

朝議已經開了一次又一次,然謠言的調查進展緩緩,似乎有一個龐大的力量網絡,在掩護他們。而王鬥則是軟硬不吃,態度強硬,事態的發展,一個不慎,就是萬劫不復的境地。

崇禎帝下朝後緊鎖眉頭,事情不能拖延下去了,不談邊軍失控危機,王鬥的對立等等,便是事態久拖不決,也將成為史書上的笑話,這是崇禎帝萬萬不能忍受的!

一切皆由言官開始,就拿那些仍然嘴硬的烏鴉先開刀吧,如此,也可稍稍給各鎮大軍一個交待,給王鬥一個交待。

只是,國朝不因言獲罪,處置言官,朝野將如何看待,士紳百姓如何看待,青丹史書未來又會如何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