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大決戰(上)

崇禎十四年九月十七日,清晨。

天氣有些陰冷,北風一陣接一陣,從松山堡到石門山的路上,煙塵中,奔來了一群快馬。

這隊人馬在風塵中急速趕路,蹄聲桀桀,為首幾個大將,正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山海關總兵馬科,密雲總兵唐通。

唐通神色疲倦,早沒了往日那種油頭粉面的形象,馬科更是臉色青灰,只有吳三桂的腰杆挺得筆直,北風吹來,不時拂動他厚絨貉子皮的絲綢鬥篷。

乳峰山、女兒河北岸的清軍撤退,引起明軍極大關注,種種跡象,都證明清軍,就將在近期對明軍發動大戰。

王師該如何應對?是否要借這個時機與清軍決戰?加上皇帝聖旨催促,或許就在今日,是戰是峙,洪承疇等人,就要作出決定。

胯下的馬匹噴著白氣,馬科縮著脖子,一路行來,他面無表情,幾乎不發一言,雖然神情萎靡,不過他浮泡的三角眼中,仍然浮動著毒蛇似的,陰冷森寒的精光。

自石門山之戰後,馬科一直心情不好,雖因努力作戰,受到洪承疇等多次表彰,不過山海軍損失嚴重,士氣低落,各將怨言,每每讓馬科心煩意亂。

當日的渡河之戰,馬科與唐通同時過河,大軍堪堪過岸,對面留守的漢軍固山額真劉之源,二十門神威大將軍猛射,山海軍就幾乎被火炮打得潰散,急急退了回來。

唐通的密雲軍也在北岸被滿蒙鐵騎圍攻,結陣自保,幸虧吳三桂救援,才險之又險退回。

此後小淩河戰事,以吳三桂寧遠軍為主,馬科與唐通敬陪末座,基本屬於打醬油的角色。然吳三桂也非等閑之輩,他率軍沖殺在前,有什麽戰事,也不會忘了馬、唐二人。

以吳三桂在遼東根深蒂固的勢力,二者也不好違抗,二鎮各營軍隊,盡皆輪流出戰,在小淩河兩岸與清軍膠著拼殺,然月余來,戰事始終難以進展,二鎮將士都是身心交瘁,怨聲載道。

眼看決戰在望,大戰一起,兇多吉少,未來如何,馬、唐二人都沒有把握,唯有吳三桂信心滿滿,他眼望雲天,對解圍錦州,救出舅舅祖大壽充滿信心。

快馬如風卷殘雲奔馳而過,很快到達松山堡的總督行轅。

此時很多官將都已經到達,如援剿總兵左光先,遼東總兵劉肇基,協守總兵孟道等人。樂鼓中,絡繹不絕的,還有文武大員陸續進人轅門,按照品級,在大廳內或坐或站。

薊遼總督洪承疇,並沒有如往常一樣押軸出場,而是早早坐在椅上,凝神細想什麽,他的身旁,還有監軍張若麒,王承恩,天使王德化諸人,有一句沒一句交談著。

看馬科,唐通,吳三桂等人到達,又前來拜會,洪承疇臉上露出笑容,對馬科與唐通溫言誇贊幾句,然後看著吳三桂道:“長伯,大戰將致,正是吾輩報國之良機,你英傑之身,大有可為。”

他的語中,頗有些意味深長的味道,吳三桂鄭重施禮道:“多謝洪督教誨,三桂明白的。”

兵兇戰危,大戰意味著危險,同樣意味著發家良機,特別楊國柱的封伯,讓很多人看到希望,吳三桂同樣如此。

石門山之戰起,他大軍表現出眾,內有遼東豪門底蘊,外有洪承疇等人支持,或許錦州大戰結束,他很有機會更上一層樓。

看洪承疇對吳三桂如此親切期盼,馬科眼中嫉妒的神情一閃而過,再看看廳中,遼東各官各將大部到達,只有王鬥一系的官將還遲遲不見身影。

他冷哼一聲,這王鬥架子越來越大了,他心下又嫉又恨,自己戎馬一生,連個伯都沒封上,這小子何德何能,都可能封侯了。

當日王德化宣讀聖旨,馬科在旁聽著,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王鬥一下子成為太子太保,鎮朔將軍,宣府鎮總兵官,不但爵位上,就連軍職差遣上,都名列眾將之首。

現在松山各處,都在議論王鬥可能封侯,還有楊國柱被封為伯爵之事。

每當聽到這些言論,他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心下的不平怨恨,便是傾九江之水都難以洗去,特別王鬥現在被拜為援剿大總統,可以名正言順地節制山海軍的人馬。

馬科還聽到風聲,王鬥在遼東之地,不但領近二萬強軍前來征戰,在塞外,更有偏師一只逼來,人馬高達十萬。

聽到這消息,馬科驚懼膽戰,怎麽想也想不明白,王鬥哪來的這麽多兵馬,怪不得皇上對其越發器重。

總督大廳,前來議事的文武官將越來越多,監軍張若麒坐在位上,他撫著自己長須,也有些心不在焉。

近期他得到的京師信件,還有各方消息,皇上決心己下,本兵陳大人,各方壓力下,態度也轉向決戰。總督洪承疇,連本兵的命令都不敢違背,還敢違抗聖旨?所以前日皇帝聖旨一下,他們也快速轉變態度,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