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來自大明的征服者(第4/4頁)

……

京師。

崇禎帝依在案桌前小憩一會,很快驚醒過來,他罷了罷手,止住值事太監的勸說,吃了幾塊點心,又聚精會神看起奏疏。

這些奏疏,大半是關於錦州的戰報,在崇禎要求下,錦州事務,都是一日一報。

源源不斷,遞到他的案頭,為恐臣下欺瞞,洪承疇,張若麒,邱民仰,王承恩,王鬥等人奏疏,他都要多方印證觀看,特別王承恩的奏疏,更讓他相信。

錦州戰事,正在僵持,前些日明軍在女兒河的勝利讓他振奮,此後雙方膠著,大戰沒有,小戰不斷,雖說賊奴對錦州攻勢放緩,不過城池被圍仍舊。

雙方,就這樣相持下來,考驗的,就是各自的後勤供給能力。

戶部尚書李待問只是叫苦,糧草難支,糧草難支,便是遼東有了魚幹,還是難支。

每當王承恩催促糧草的奏疏到來,他便抱怨連天。

他叫多了,又沒解決的辦法,崇禎皇帝便感到煩憂,起了以倪元璐替換李待問的心思。

大明祖制,浙人不得官戶部,倪元璐為浙人,明太祖在洪武二十六年曾詔定:戶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蘇松人,甚至連日常辦理具體事務的吏員也包括在內。

究其原因,這些地方是大明賦稅收入主要來源,為了防止戶部官吏串通江浙、蘇松、江西等地官吏豪紳徇私舞弊,上下其手,所以明太祖有明令,戶部官員不得由這些地方人等出任。

為了改變糟糕的財政問題,崇禎帝也顧不上祖制,只是替換人選歸人選,遼東前線的糧草壓力確實在這裏,遠水解不了近渴。

閣臣都以為,遼東之事不可久拖,需趁銳而決之,閣臣一至抱怨,陳新甲都有些動搖,探聽洪承疇等口風。

各方強大壓力下,洪承疇也在猶豫,只有王鬥還在堅持。

他言,王師糧草供給困難,賊奴更難,只需相持下去,賊奴必退,盡可不戰而勝。

顯而易見,王鬥意見非常重要,所以戰爭一直相持。

想起王鬥,崇禎心中不知是何滋味,他已經得到一些風聲,傳聞來自塞外的風聲。

他拿起另一封奏疏,眉頭皺起,楊嗣昌死前,薦丁啟睿任兵部尚書,總督湖廣、河南、四川及長江南北諸軍,仍兼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專剿操賊與革、左諸賊。

對丁啟睿,崇禎帝也頗為器重,賜尚方劍、飛魚服及印信,然其督師以來,深深讓自己失望。

剿賊進展緩慢不說,革、左轉戰數省,饑民雲集,還搞得聲勢越大,引得明軍焦頭爛額,特別不久前左良玉違令夜奔襄陽,賊軍追擊二百裏,明軍死傷眾多。

左良玉不是第一次擅自逃跑,然崇禎帝對這些武人,除責其戴罪立功自贖,別無他法。

好在比起張獻忠與李自成,羅汝才等人,不至讓他引為心腹大患,他煩躁地拿起另一封奏疏。

這是河南巡撫李仙風發來的奏折,還沒看,崇禎帝已是眉頭皺起,進入夏秋來,河南各府又是大旱連連,赤地千裏,饑民四起,往往自河南發來的奏疏,就沒好事。

雖有了心理準備,然看奏疏內容,崇禎帝差點跳起來:“闖賊不是只余殘卒逃入山中,為何又突然進逼洛陽?”

他雙手顫抖:“還,還有眾十數萬?”

他呆立良久,隨後勃然大怒:“闖賊何時出山,如何有兵十萬眾?郵牒無聞,塘報不發,李仙風,你將朕當聾子!更恨!更恨!”

他厲聲道:“召,內閣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