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激鬥(上)(第2/3頁)

他們個個能熟練使用燧發手銃,僅在片刻中,就一一檢查完畢,重新將各把手銃插入皮套。也有人發現不對,將通條取出,重新將裏面的彈藥夯緊。

很快各人準備妥當,皆一手持銃,一手持著自己兵器,眼中兇光湛然。

作為夜不收,他們馬術嫻熟,僅用雙腿,就可以驅使控制馬匹,這樣兩手就可解放出來作戰。

……

謝一科同樣檢查自己裝備,很快的,他左手持銃,右手持上一根馬槊。

放眼過去,各夜不收使用的兵器五花八門,長短皆有,不過很多人同樣使用馬槊。

馬槊是馬上搏擊利器,與長矛不一樣,槊杆普遍具有良好的彈性,在沖鋒刺中敵人時,槊杆會向上彎曲,吸收掉部分沖鋒的能量,而且瞬間槊杆還會回彈,將敵人屍體彈走,起到緩沖保護的作用。

否則那種硬質的長矛馬槍,沖鋒攻擊到敵人的時候,那股巨大的沖擊力,就不定就作用在騎士的手上,一不小心,這手就廢了。

這是東方兵器與西方不同之處,可以避免西方騎士那種因巨大沖擊力,導致不得不丟棄長兵器,換成劍的一次性用法。

當然,馬槊如此優良,制作時也頗為不易,槊杆皆是破竹成篾,搓成一小杆後不停漆油,漆一層曬一層,曬幹再漆,一直漆曬到合適為止,刀劍砍上去有鏗鏘聲響,方才截出需要的長度。

然後裝上槊頭,尾上裝上銅錠,由尾部前往槊身三分之一處懸繩,如此槊身平衡,一杆馬槊,也才制作出來。

因為制作復雜,靖邊軍中,也沒裝備多少,放眼明軍中,一般也是將門世家出身的武將才有使用,劣質的馬槊不算。

當然,白蠟杆也有馬槊的優點,然比起馬槊,白蠟杆更加難得。天然的白蠟杆偏軟,不適合做槍杆,只有特意種植才行,還需溜直,沒有疤痕和蟲眼,珍貴程度,也只有明軍中一些高級武將才有。

眼下靖邊軍的騎兵及夜不收,已經算是大明使用馬槊最廣泛的軍隊。

不過馬槊使用的技術含量也很高,快速運動中的瞄準與搶先、刺擊目標以後的脫離、刺擊的深度與角度等等,都飽含眾多的學問,等閑人等,發揮不出馬槊的威力。

除了靖邊軍的夜不收,還有騎兵中的悍卒,一般的騎士,都不得裝備。

……

看對面的韃子已然離得不遠,不到二百步。

此時天色大亮,更看清他們的樣子,個個髹漆的銅鐵盔之下,是一雙雙暴戾的眼神,他們持著各樣兵器,或虎槍,或挑刀,或狼牙棒,或重劍鐵鞭等,腰間佩著巨大的弓箭囊。

各人黃色的對襟泡釘棉甲上,皆是油汙汗漬種種,這是因為長年的汗漬浸染下,可以有效加強棉甲的防護力,所以很多韃子兵,多年都不清洗棉甲,不過那些巴牙喇與葛布什賢兵,倒是個個盔明甲亮。

看那些正黃旗的韃子兵,不愧為上三旗的戰士,個個彪悍,馬術更是精良無比,想必會有一場惡戰。

謝一科狠狠地呸了一聲:“媽的騷韃子。”

回顧身旁的兄弟,個個準備完畢,看著對面的清騎,他們臉上皆帶著獰笑,殺氣騰騰的,沒有一個人有緊張擔憂之色。

回過頭來,謝一科大吼:“兄弟們,讓那些韃子,看看我靖邊軍好漢的厲害!”

他狂叫道:“殺奴!”

催動胯下馬匹,一馬當先沖了出去。

“殺奴!”

眾夜不收怒吼,馬蹄滾滾,三十余人,緊隨謝一科沖出。

其中,揭一鳳在謝一科右側,馬子仁在左側。

與眾人一手持銃,一手持著兵器不同,揭一鳳仍是持著鐵錘盾牌,他習慣了冷兵器,對使用手銃火器的,向來不感冒。

留守的大丫等人,則紛紛將自己的馬匹圍成圈,他們躲藏在馬匹之後,五人中,倒有三杆的魯密銃,還有眾多的燧發手銃。連內層的那些傷兵們,一樣取出自己的手銃在手。

……

對面怪叫奔來的韃子兵,似乎也感覺到這部明軍的不同,他們奔騰的速度開始放慢。

看對面明軍的情況,他們眼中都現出疑惑的神情,明軍人少,這邊人多,他們竟不害怕?

由不得他們不疑惑,那些明國哨騎,相同數量時,遇到他們這些大清勇士,罕有不快速奔逃的。

這一帶的明軍中,不論是明國總兵曹變蛟的麾下,王廷臣的麾下,或是遼東總兵劉肇基的麾下,相等人數時,皆不敢對戰。甚至有時明軍人數是他們二、三倍,也一樣聞風奔逃,而這些明軍……

他們嘰裏咕嚕的,用胡語交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