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塞外(第2/5頁)

數十萬人的大戰,又豈能一時半會分出勝負?而且此戰東奴傾國而出,戰力非比尋常,奴酋洪太,也非等閑之輩,所以松錦之戰,比拼的就是國力,看誰能堅挺到最後。

雖然陳新甲是兵部尚書,不過打仗的事,他更相信王鬥的意見。

按王鬥說的,這場仗,只要大明不敗,就那等於勝利。前方捷報已經傳來,他這個兵部尚書,在崇禎帝眼中,印象分大大加強,又哪會冒這個倉促決戰的風險?

萬一失敗,他這個兵部尚書就當到頭了,內閣首輔,更想都不用想,所以一聽李日宣、李待問的話語,立時出言反對。

李待問眼中閃過冷意,對陳新甲怒聲喝道:“敢問本兵陳大人,若不速戰速決,長將相持下去,糧餉何在?”

陳新甲冷笑道:“李閣老是戶部尚書,糧餉問題,自然由你解決,怎地問起我來了?”

他大聲說道:“我大明是相持不起,然奴賊更相持不起,豈不聞奴境之內銀多糧少,便是王公大臣,也常有饑寒之憂?”

“我大明再是窘迫,東奴蕞爾小國,在糧草供應上,也不能與我大明相提並論!況且東奴青壯盡出,境內莊園田畝乏人耕種,日久糧草更難以接濟,只要相持,我大明必勝,皇上請三思啊!”

說完他對崇禎皇帝連連叩頭,嗵嗵有聲。

這時張四知也在陳新甲身旁跪下,說道:“臣附意!本兵肺腑之言,一片為國為民之心,天日可鑒。”

說完後,又慢條斯理看了李日宣、李待問一眼,眼神陰沉無比。眼見內閣首輔之位不保,張四知有點破罐子破摔起來,不過臨退之前,定要給李日宣、李待問二人下點眼藥。

比起李日宣、李待問二人的背後一刀,陳新甲雖然與他爭鬥激烈,反倒有點象君子之爭,不象二人那麽陰險。這一刀,讓張四知深深記在心中,此仇可謂不共戴天,不知不覺,他已經與陳新甲結成了同盟。

眼見閣臣紛爭激烈,各有各的道理,崇禎皇帝不由猶豫起來,緊捏奏折,久久不語。

……

崇禎十四年八月,在松錦前線明軍與清軍血戰時,臨近東路,塞外滿套兒之地。

滿套兒便是後世的豐寧地區,南部多山地,群山綿亙,茫茫林海。北部水草豐美,盡是遼闊的高原草灘,從西北往東南,有湯河、潮河兩條大河。

這二河,湯河往東南後,經過密雲鎮的馮家堡,石城堡,一直通向通州,天津等地。潮河同樣如此,經過密雲鎮的古北口,在密雲與湯河交匯,進入密雲後,二河又稱白河。

崇禎十二年,鐘顯才奉王鬥之令,開拓滿套兒,又移流民,在滿套兒諸地,沿著湯河、潮河兩岸,設立了眾多的屯堡。還有大量東路商人湧入,在境內設立畜場,礦場,伐木場等等。

總體而言,滿套兒南部,礦場與伐木場較多,北部草灘疏林地帶,各屯堡附近,畜場較多,各式的雞場,鴨場建立,還有牛場,羊場等等。

他們每年都生產出大批的肉瓷罐,暢銷東路各地,有軍隊這個大客戶在,不愁肉產品販賣不出。特別崇禎十三年時,滿套兒發現金礦,更吸引了眾多商人的進入。

由於獲利頗多,塞外廣大的地盤,已經成為東路商人眼中的金礦。

崇禎十三年下,甲等擁軍模範,鎮東商行會長鄭經綸與副會長賴滿成,因為積極響應王鬥開墾塞外的號召,更被幕府嘉獎功勛值一百點,並被許可佩劍而行。

要知道,時舜鄉軍,現在靖邊軍計算軍功的“功勛值”可謂非常珍貴,一百點功勛值,足以兌換塞外良田一百畝,或是草場山地五百畝,這些都可以世世代代傳家的,只要王鬥在一日,就保證這些土地歸他們所有。

以中國之民千百年來對土地的熱誠,誰不眼熱?而且,這些土地上,若發現什麽珍貴的礦產資源,同樣歸擁有人所有,只需上繳收入的三成便可。

明顯一個例子,賴滿成選到的山地中,本來多溫泉,奇峰異洞,他原本打算建個山莊的,卻不料無意中發現了金礦,立時轟傳四野。

賴滿成有懷壁之憂,要將金礦獻給王鬥,卻被王鬥所拒,言幕府之律一法九鼎,豈有失言收回之理?此事之後,所有的東路商人都放下心來,開拓塞外的熱情越發高漲,除想獲得實利外,還想獲得功勛值。

畢竟軍隊塞外開拓的土地所得,都歸王鬥所有,而沒打下的土地,也沒有安全感,沒有軍隊保護啊。況且,王鬥許可與幕府聯合,卻不許可私自拓土,所以想要獲得封地,就只有從王鬥手中獲得,功勛值,就是其中的途徑,可多渠道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