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黃土嶺之戰(下)

崇禎十四年八月三日,連續幾天,明軍大量建造攻山器械,比如轒辒車,尖頭轤,巢車,幔車,壕橋等物。這些器械,等若是攻城武器的翻版,只不過更輕便,更靈活罷了。

除此之外,還大量雲集遼東守軍,各總兵麾下的車營,又集合大批的民夫,收集各處的獨輪車,雙輪車,長板車等,用來載運土袋土筐,作為將來填壕之用。

大明龐大的人力物力,發揮出了積極的作用,大量的攻山物資,源源不斷匯集起來。

明軍的意圖,清軍敏銳察覺到,這些天,往黃土嶺處調動的兵馬明顯多起來。他們的哨騎,也頻繁前往松山堡近處窺探,明軍哨騎精騎,堅決反擊,雙方展開一系列交鋒戰,松山堡周邊的火藥味,越發濃厚起來。

與此同時,最後的攻山戰術,各官各將,也進行反復的商議,其中不泛激烈的爭議。

王鬥早在東路時,就有粗略的遼東地形沙盤圖,到達松山後,又經過這些天的勘測,各處的山勢地勢,描繪得越發詳細起來。靖邊軍的沙盤,洪承疇等人也是贊賞不已,有了精細的沙盤地圖,紙上談兵成為真正的可能與實現。

清兵的防線很清楚了,他們的重炮,就是打十斤以上的紅夷大炮,部署在最山頂上,圍著一些墩台而設。打五、六斤炮子的火炮,布置在中層。還有一些小炮,佛郎機炮等,布置在前沿山嶺防線。

然後這些火炮與壕溝土墻相配合,加上一些鳥銃弓箭等。每道防線,主要是漢軍與高麗軍持鳥銃三眼銃。正牌韃子兵持弓箭,盾牌大刀,作為其後肉搏之用,也不無作為督戰隊之意。

似乎山嶺上,還有一些弩箭、投石機、灰瓶炮子等武器,看來黃土嶺的清軍,是將寨墻當城池守了。

王鬥建議攻山時,隊列展開可以稀疏些,防止對方跳彈造成嚴重殺傷,若對方結陣逼來,就布陣緊密些。

這個很容易辦到,一般各軍結陣時,都以喇叭,也就是吹天鵝聲擺開陣列,每兵每隊間都有留出空地。

凡喇叭吹單擺開,每一小隊相平距離一丈五尺,若再吹,就更松,或更密。疏與密,左轉右轉,單靠喇叭聲就可以辦到。當然,擺開的快與慢,也與各軍精銳程度有很大關系。

王鬥這個建議,楊國柱等人當然沒有異議。

王鬥還認為,大量的民夫車隊,攻山器械,車營火炮等,不必集於前軍,這些都是近戰利器,難以遠戰。

特別車營的佛郎機等炮,你能一邊走動一邊開炮,還能打中目標敵人?那真是炮神附體,自行火炮降臨,攻到敵方寨墻前再出動好了。

王鬥的提議,讓各車營將官松了一口氣,想起己方布於前沿,在韃子炮火下行進,各人也有些發怵,忠勇伯的提議,再好不過。

所以行在前軍的,便是各車營的輕式戰車,盡可能的掩護將士。可能的傷亡,也沒有辦法,目前的大明,還沒有能抵擋紅夷大炮的戰車,便是有,也沉重之極,難以推行。

這點上,宣府鎮總兵楊國柱,山西總兵李輔明,都有考慮到,只是面色沉重的點了點頭。

打仗,就有傷亡,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不過接下來王鬥的建議,讓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有些猶豫。

王鬥的建議,就是神機營火炮盡可能推近,支援攻山的友軍。

當然第一波攻勢,是先奪下清人第一道山嶺防線,那是以一些敵台,火路墩,寨墻組成的敵防。

大明朝在遼東大造墩台,典型的三裏一墩,五裏一台,特別敵台,多是二層空心敵台。一般高三、五丈,周圍闊十二丈、或十七、八丈不等。中層空豁,四面箭窗,上層建樓櫓,環以垛口,多用大條石砌成,非常堅固。

松山堡周邊山嶺,也有好多這種墩台,平日設百總,台頭不等。不過清軍圍困錦州,松山各地,松山堡附近的火路墩與敵台,早被清軍攻下,反被據為清人防線之用。

進攻這道防線,神機營火炮,並沒有任何危險,遠遠轟炸便可,主嶺上的清軍火炮也打不到他們。便是打到,好幾裏之遠,能有什麽威脅?

不過攻下這道防線後,王鬥建議將攻山指揮部設在此處,神機營炮營,也可以布置一部分在這裏。

他說道:“娘娘廟樓台,離黃土嶺不過二裏多,主嶺之上,也有一個敵台,作為敵酋盤據之用。若設炮營此處,就可威脅射程之內的賊奴守軍,為攻山的友軍,提供最大援助。”

當然,這裏有個問題,便是炮營推到此處,一路過來,就要面對山上清軍火炮的轟擊了。而且據在原東奴第一道山嶺防線處,還會與主山嶺的清軍展開炮戰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