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逼向松山(第2/3頁)

這是第一波矮墻壕溝前的布置,到達第一道矮墻前時,就見前面忽然陡峭了。可以看出,該段山坡明顯被改造過,沿著山體從北到東,從南到西,全部削成斜坡形。

斜坡上,一道不高的矮墻聳立,約只到各人胸口處,不過卻夯築得非常厚實,矮墻後的士兵,可以依托矮墻對前方的目標進行射擊。

連斜坡帶矮墻,該墻事實高約二丈,矮墻前有一道深深的大壕溝,前又有兩道小壕溝環繞。大壕溝深一丈,寬一丈,小壕溝深半丈,寬半丈,壕下皆置尖利木刺,木刺前端用火烤過,尖硬無比。

三道壕溝,間隔二步,之間平地上,皆層層置放狼牙怪石般的拒馬鹿砦,上面尖利的倒刺,有若要擇人而噬。

前日王鬥說每三道矮墻壕溝為一波防線,虜人每攻一道矮墻,便要面對上下三道火力猛烈打擊,眾人還不明白怎麽個打擊法。此時一看嚇一跳,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啊,看到實景,才明白王鬥說的是怎麽回事。

空口說遠沒有親眼所見來得震懾,就見該道矮墻不遠後又有一道斜波,斜坡上有墻(當然,墻前就沒有壕溝了),隨後又有斜坡,又有矮墻。三道矮墻,順著山勢,一道比一道高,一波波聳立在眾人眼前。

看著三道斜坡矮墻,眾人算明白了什麽叫上下三道,立體式火力打擊。

此時靖邊軍輜重營已經入駐長嶺山,看他們肅然齊整,精悍非常的樣子,這樣的戰士,定然毫不畏懼,血戰不退。他們當中火銃手持著厚實精工的鳥銃,想象他們從三道矮墻同時射擊……眾人都不禁倒吸一口冷氣。

眾人猜得到,就算自己領軍進攻,第一個反應,也是注視與逼向第一道矮墻,應對矮墻後士兵的攻擊。

卻想不到頭上還有兩道矮墻的士兵,正冷冷地看著自己,用他們那犀利的鳥銃從頭上瞄著自己,確實顧下不能顧上,顧上不能顧下,再不時扔個萬人敵或灰瓶彈下來,想想就讓人毛骨悚然啊。

眾人嘆服,單單眼前的布置,看來簡單,但仔細一想,頗有非凡之處。當中隨同各官將,有自認守寨防禦出眾的,然心中防禦之策,與眼前的防禦體系一比,何止差了裏許?

看來前日忠勇伯說得保守了,單單攻這三道矮墻,怕虜賊死兩萬人都攻不下。

大同總兵王樸,神機營前營副將符應崇張著嘴吸氣,東協總兵曹變蛟與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則興奮的交頭接耳,決定回去後,五道嶺的自家防線,也照搬長嶺山布置。

洪承疇看著前方通道兩側沉吟,該處通道,有若一個張開的幽暗大嘴,左右不遠都有兩道凸墻拱衛。可以想象,若奴攻擊該通道,就要面對兩端火力的側面打擊,再配上火炮,這個通道,就是一處吞噬血肉之地。

而且凸墻前端尖銳,竟連馬面似的死角也沒有。放眼前方數道矮墻,皆凹凹凸凸,有若一個復雜的齒輪圖案,與大明城池傳統的四四面面防線,頗為不同。

眾官將皆對這種防務贊嘆,各人由通道進入內中,往右面走了數步,進入第二道矮墻,又往左面走了十數步,進入第三道矮墻之後,這是一處較為平緩的坡地,約有數十步之寬。

在這裏,一些忙碌的軍士,正用石頭造砌許多整齊的小房子,作為士兵的屯兵及休息之處。

不過讓眾人不明白的是,各房的前方,頂上,堆著密密麻麻的土袋,還有眾多的簸箕與籮筐,同樣裝滿泥土,在空地上疊成一排一排的。

眾人不明白這是什麽意思,王鬥解釋說是為了防止紅夷大炮跳彈的。

眾人集體哦了一聲,很多人眼睛咕嚕嚕轉動,土袋與籮筐盛土,可以防止跳彈?忠勇伯又讓眾人長了見識啊。

眾人繼續行進,坡地後方,又是壕溝矮墻,與先前防線一樣。

連續三波後,快到山頂時,看到一個正在修建的炮台,炮台建在山石凸出處,視野開闊,從這裏可以附視全山,料想在這裏開炮,定可以有效對山腳,或是平川處的敵人壓制轟擊。

隨後眾人到了山頂,長嶺山山頂頗寬頗長,還有些起伏,由幾個小山嶺合成,所以稱為長嶺山。在這裏,圍繞火路墩前後,眾多的靖邊軍輜重營戰士,正在忙碌地建造城寨。

眾人呼口氣,終於見到自己熟悉的城寨工事了……不過,似乎又有所不同。

靖邊軍山嶺的城寨,寨墻,寨門,居所,多在用大塊堅固山石修砌,寨墻好象也凹凹凸凸的,每隔一段距離,還在修建塔樓,料想必形成交叉火力多重打擊。

不過這個工程浩大,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完工的,好在前方防線建成,後方的城寨,卻可以從容不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