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寧遠爭議(上)(第2/3頁)

就見南邊的平原上,明軍騎兵越集越多,他們一隊隊奔來,在城南數裏匯集,密密層層,前後也不知排了多少層。

再往後看去,又見旗幟如海,大股大股的步軍踏步而來,旗海中,數杆以大車拉動的大纛旗分外醒目。“萬勝!”聲中,步騎匯合,無數大軍往寧遠城列陣而來。

看他們大軍,無邊無際,浩瀚的人海,從山到海處,似乎鋪滿了大地。

援軍確實到了,還如此威勢,不說洪承疇等人哈哈大笑,便是城內的軍士軍戶們,也個個歡呼雀躍。他們潮水般的歡呼,與城外“萬勝”聲隱隱相合,形成勢不可擋的威武之音。

……

在薊遼總督洪承疇,領寧遠各官各將出城迎接時,王鬥與楊國柱、王樸、王承恩、張若麒等人來到大軍前面,也趁機打量這個聞名遐邇的寧遠城池。

寧遠,便是寧遠衛衛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清代改稱寧遠州城,到後世,又改名為興城。明宣德三年,城周五裏九十六步,墻高三丈,有門四,宣德五年,又增築外城,周九裏一百二十四步。

遼東戰事起,寧遠城不斷修繕,此時城墻高三丈二尺,又雉高六尺,每門皆有甕城,上有城樓與角台。城內有鐘鼓樓,與城墻四座城樓遙相呼應,戰起,登臨樓頂,城墻與城內景觀盡收眼底。

寧遠城墻頗有特色,當年修建時,為使城墻堅固,大量使用不規則的城石砌築內壁,然後將壁面鑿平,所以稱為“毛石墻”,由於石料大多就地取材,遠望其色似若虎皮,又稱“虎皮毛石墻”。

可以看出,洪承疇,邱民仰等人,對入援大軍的到來,是花了心思迎接的,他們出城數裏,鑼鼓喧天中,將各將與監軍們,熱情萬分的迎進城去。

至於入援的軍士們,則在城外紮營,連王鬥等軍,現寧遠城池內外,大軍有十幾萬之多,城內的民房官房占盡了都堆不下。

先前到來的軍隊,如薊密各處軍,大多是紮在城外,大部分在涼風習習的山地上,如城東五裏的三首山,城東北五裏的螺峰山,城東北十五裏的幹柴嶺,城西北八裏的棗兒山,城西北的黃土坎山,摩訶羅山等等。

王鬥等人在未到達寧遠時,根據夜不收的探查回報,也決定明日起,就移營到城西北的磨盤山、九嶐山、荊條山一帶去,涼快避暑。

在軍民盛大的迎接儀式中,王鬥各人領遊擊及以上的將官,還有護衛親將們進入城池。寧遠有四條大街,當地人稱為東街、南街、西街和北街。此城的周長及城門數、街路數均為偶數,也算寧遠一奇。

總督行轅在內城,鼓樓西南,眾人由南門延暉門入,進入總督行轅內。

進入寬闊的大廳,就見內中,已經擺滿一桌桌酒席,飯菜非常豐盛,卻是大軍未到達之時,洪承疇己接到快馬稟報,算計各將各官到來時辰,早讓親信幕僚準備妥當迎接事宜。

看見這樣的情形,監軍王承恩,張若麒等人都表示滿意,眾人一團和氣,謙讓著一一入座。

座位安排中,王鬥身份比較奇特,他的官職軍職低於洪承疇,楊國柱等人,身份地位則高於他們,非文官,也非武官。對於這樣的尷尬局面,其實大明早已料到,早作規定,若出征在軍,與總督上首各官,平級見禮便可。

所以此時座位排列,王鬥便與洪承疇,邱民仰,王承恩,張若麒等人一桌,此外還有兵備道張鬥、姚恭、蔡懋德各人作陪。楊國柱,王樸,符應崇諸人,則與入援各大總兵,遼東各位總兵相坐。

各人麾下,遊擊對遊擊,參將對參將,一一在廳中入桌,余者護衛等人,則有專人招待,城外大軍,也有人安排。

洪承疇還是那樣溫文儒雅,一舉一動,都有一股難言的優美風範,他身上的大紅蟒服,三絡長須,均修飾得一絲不亂。

或許遼東諸事讓洪承疇操心憂慮,比起崇禎十二年王鬥初見他時,洪承疇的面目越顯清臒,不過這樣看起來,洪承疇卻越發內斂深沉,一雙眼睛,充滿了故事。

洪承疇舉起酒杯站起,先對王承恩,張若麒含笑致意,又對王鬥微笑點頭,特別在王鬥身上略略停頓,隨後以帶著閩地口音的官話道:“遼東戰局,聖上憂切,夙夜祗慎。國危主憂,為人臣子,敢不肝腦塗地?今聖恩浩蕩,王師雲集,有忠勇伯諸入援大將,亦有本鎮忠勇將官在此,更有王總監,張監軍諸公贊畫軍務,勤送糧餉,何愁東事不興,諸奴不懼?諸君,請滿飲此杯,為我大明賀,為將士賀!”

一番話,說得眾人心中暖融融的,皆高聲道:“為大明賀,為將士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