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銃劍(第2/3頁)

眾人認為可行,夜不收不好找,神射手,靖邊軍中就多了。

報由王鬥批準後,神射手,就此在軍中實行。

他們多使用燧發魯密銃,用在戰場上射殺敵將,或是難纏敵軍。

善使弓箭的,也可以使用箭矢。

還有人扛著擡銃,這是一種外號“九頭鳥”的大型鳥銃,威力強勁,戰車也無法抵擋。

該銃還帶有三角支架與旋轉裝置,可以很好的瞄準支撐,長三米,重二十余斤,需兩個人操作,有效打擊距離二百步,此銃一出,誰與匹敵?

又使用鷹揚炮,更重三十斤,同樣使用三角支架,兩個人操作,一人發射,一人裝彈。

此銃使用子銃,發射速度快,威力強悍,不過由於後膛裝彈,對制造工藝要求很高。膛內必須與子銃膛口一般,毫無參差,這樣才方便出彈,不至火氣外泄。

看著軍士訓練,還有那些散兵,王鬥不由感慨,火器時代來啦。

……

轉到教場一角,還看到大群粗壯的軍士在訓練扔一些東西,他們手中的物什,圓滾滾,黑忽忽,一端有柄,另一端有長長的引繩,卻是大明朝手榴彈,此時稱為萬人敵就是。

人群中,一個長得五大三粗,聲音卻陰氣十足的將官正在道:“我輜重營中甲等軍不多,不過選入擲彈隊的,都可以享受甲等軍待遇,這機會不多,大夥都得加把勁。”

卻是孫三傑在說話,看到王鬥,他連忙過來行禮,王鬥問道:“怎麽樣,擲彈隊人數有多少了?”

孫三傑道:“回大將軍,兄弟們很踴躍,輜重營別的人才沒有,就是身強力壯的人多,現在考核入選的,已經有兩總人。”

王鬥很高興:“好,繼續選拔,擲彈隊的人數,至少得有六百人。”

軍工廠造出大量的大明朝手榴彈後,王鬥就考慮在軍中設立擲彈隊,軍中力氣大者,非輜重營軍士不可。而且輜重營立功機會不多,這個機會,就交給孫三傑了。

孫三傑雖然聲音怪異,卻為人和氣,在各將中人緣很好,所以也沒有人跟他搶。

雖說入擲彈隊較危險,不過一入隊就享受甲等軍待遇,所以輜重隊的軍士們,還是踴躍報名。

不過考核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因為火藥配方的改進,軍工廠造出來的萬人敵,由原來人頭大小,縮小不少,不過仍然沉重。

考核中,眾人手持萬人敵,需在三十步外(45米),準確扔入某個目標內,比如溝內,壕內,這可不容易。所以一系列選拔後,現在輜重營擲彈隊,不過才四百人。

王鬥心想:“手榴彈在守城戰,攻堅戰,壕溝戰作用很大,現在軍中使用的,還是太重了。”

只是技術的改進不是一時半會的事,萬人敵太小了,威力就上不去了,只得作罷。

……

兩日後。

軍工廠試驗場,眾將看著王鬥手中的鳥銃面面相覷。

王鬥手上拿著燧發槍,這個沒什麽驚訝的,驚訝的是,鳥銃口上,還安著一把套筒似的劍。

眾人看著這刺劍,鋒長約一尺五,柄為空,內有一缺口,鳥銃口邊上,則有一個小突扣。所以劍套入後,缺口對上卡扣,稍做扭轉即可固定。

趙瑄猶豫道:“這是……四子銃一銃劍?又不象。”

趙瑄說的,是明嘉靖四十年,何良臣所發明的一種銃劍,不過那銃劍,卻是插入銃口,這個銃劍,則安裝在邊上,不影響鳥銃的射擊。

對新生事物,靖邊軍各將都是好奇的,各人要求觀看,很快,又有多把套刺刀的鳥銃交到各人手上。

眾人仔細觀看,很多人還拿在手上揮舞,這鳥銃帶銃劍十斤上下,各人身為大將,舞起來自然沒什麽。便是靖邊軍中,各軍士身強力壯,使用這種帶銃劍鳥銃,也沒有問題。

玩耍良久,各人才停下來,高史銀將刺刀取下來玩弄,一邊哈哈大笑:“大將軍,您不會是想,讓麾下兒郎以後使後這種帶銃劍的鳥銃吧?”

王鬥微笑道:“這銃劍,是軍工廠賴源龍等人研制,所以我命名為賴氏銃劍。”

為激發工匠們的榮譽感,誰研究出武器,王鬥就以其名命名。以前軍中的火繩槍,王鬥命名為李氏火銃,這是鼓勵匠工李茂森的意思。賴源龍研制成燧發槍後,王鬥就命名為賴氏自生火銃。李之芬研究出新式火藥,命名為李氏子藥。

王鬥說道:“是否裝備軍士,還要聽聽諸位的意見。”

高史銀嘿嘿而笑,又將手中刺刀套好,說道:“這鳥銃套上銃劍後,約長五尺(後世的一米六),我軍士使用的長槍約長一丈,這肉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