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福王(第2/4頁)

三天後,也就是臘月十四,舜鄉軍與前鋒營從東關進入洛陽城中,那天從東關大石橋一直到長春門,密密麻麻擠滿了圍觀的洛陽民眾,大軍所到之處,引起一片片的歡呼之聲,軍民的軍心士氣,沸騰到極點。

舜鄉軍最精銳的護衛總開路,他們人人騎著駿馬,魯密銃手背上長長的銃管,讓百姓們好奇地討論這是什麽鳥銃。

隨後是王鬥與陳永福的大旗,王鬥穿著禦賜盔甲,陳永福也是打扮齊整,他們騎在馬上,滿面笑容地對街上百姓拱手。引來一片片密集豎立的大拇指與叫好聲。

接著是舜鄉軍騎兵,陳永福家丁營。不但是李光衡的正牌騎兵,便是溫方亮與高史銀的騎馬步兵同樣算成騎兵。他們皆是五馬一列並轡而行。

身穿棉甲的舜鄉軍鳥銃手背著鳥銃,身披鐵甲的長槍手則將槍杆插在馬鞍套上,舉目看去,長槍的長度如一,形成一片密密威武的槍林。算上陳永福家丁營,這騎兵便有六百多列,似乎總也過不完,那鐵蹄的轟隆隆聲始終不斷。

街旁的百姓交頭接耳,在他們看來,官兵的騎兵都是精銳,僅這三千多的騎兵,看來守住洛陽城就沒有問題了,這騎兵過來,百姓們熱情更為高漲。

騎兵過後,又是舜鄉軍的步兵,便是出戰的三個新軍千總,他們同樣五人一列,一總一總的整齊行進,讓洛陽百姓更是看呆了眼。官兵的步卒竟有這麽精良的裝備,這麽逼人的銳氣,還真是少見。特別這只軍隊的朝氣與銳氣,真是讓人一見難忘。

舜鄉軍到達洛陽城外己有幾天,雖然城內熱議如潮,不過舜鄉軍卻始終神龍見首不見尾,躲藏在兵營內不出來,雖然這對百姓來說很不錯,代表這只軍隊秋毫無犯,軍紀森嚴,不過也讓人遐想。

此時這只軍隊揭開神秘的面紗,給洛陽軍民的振奮是難以形容的。又來這三千精銳官兵,看來不但守城,便是擊退流賊都沒問題。他們拼命展現自己的熱情好客,沖這只軍隊大聲叫好。

雖然潮水般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不過舜鄉軍整齊的腳步聲卻絲毫沒有改變。他們高昂著頭,似乎落腳與擡腳都是一樣的動作,更引起一片嘖嘖稱奇聲。

舜鄉軍步兵過後,是陳永福前鋒營的步軍,他們雖然裝備沒有舜鄉軍好,各方面素質沒有舜鄉軍強,但那股銳氣與自信,卻也一點不差。他們同樣引起潮水般的歡呼。

對洛陽百姓來說,這是他們自己河南人的軍隊,所以他們給前鋒營步軍的歡呼,絲毫不會弱於給舜鄉軍們的叫好聲。

雖然舜鄉軍一千多輛馬車已經先期從東關送入北關,並不參加入城儀式,不過那十門紅夷大炮,仍然拖進城來,隨在步兵的後面。看著這十門沉重的火炮,街兩邊的百姓一邊好奇地議論,一邊都擠上前想看得更清楚些,只苦了那些維持秩序的鄉勇與洛陽官兵們。

洛陽官員,還有河南總兵王紹禹等人,都在福王府前等待。王鬥等人從東門進城,經東大街到達十字路口後,便轉向北大街,然後轉向東北角的福王府。

洛陽城街道縱橫交錯,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其實大街小巷不止這麽多,要不是有官員引路,還真怕走錯地方。

從東門進城後,大軍陸續經過董公廟,鼓樓等顯著建築,一路過去,圍觀的民眾都是擠滿街巷,甚至連屋頂上都是爬滿人。

進入北大街不久,便看到一座密檐式的磚石高塔,塔高怕有三十米,這便是洛陽出名的文峰塔。明時供奉文昌與魁星,除為企盼本地文化繁榮,多出人才之意外,戰時登上高塔,城內城外,縱目無疑。

文峰塔歷史上被李自成擊毀,清初重建,此時文峰塔九層塔身上,一樣站滿人。從文峰塔往東北過去不遠,就是福王府。從福王府東北再過去不遠,那迎恩巷內,便是洛陽縣署所在地。

遠遠的,當王鬥看到福王府時,不由感慨一聲,好個富麗堂皇所在地。崇台連城,墻垣高厚,在宏偉壯麗飛檐紅墻映襯下,王府前的廣場尤顯平闊,那些高大的石獅盡顯威武。

這福王府其實便是一個城中城,內有大批文武官員,兵丁人役。大明的藩王都有一整套專門機構,外官有長史二員,又有八所。內官有東西承奉司,還有眾多散官。親王可有民校三百六十名,郡王可有民校二十四名。

王宗男女俱有俸祿,伴當,校尉俱有口糧,文武官員皆有俸給,各色人役俱有工食。福王養有兵丁校尉約五百人,開封府的周王約有八百人。要養活這些王府百官,兵丁校尉,還有各樣人等,每年需要付出龐大的財帛米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