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桃源、出發(上)(第2/2頁)

提高畝產量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東路已經無地可墾,如何安置新來的災民,王鬥只得將目光投向塞外的滿套兒等地。那邊的湯河,潮河一帶,倒是有許多可供開墾的田地,還有放牧的草場。

然那裏是塞外蒙古部落的地盤,自己很快又要出外作戰……

……

王鬥最終的打算,便是自己領軍出戰與塞外開墾同時進行,為這些流入東路的災民開拓生存空間。

當然,王鬥現在不過是一個分守參將,這動靜也不得太大,先占滿套兒之地便可。那八千多平方公裏之地,也可以安置很多百姓了,所以相關的東路留守人選需得慎重……

九月初二日,永寧城西北十數裏外一條河谷平川之地。

自王鬥到永寧城任分守參將後,舜鄉軍許多軍工廠便不斷搬到永寧來,或是在這邊設立分廠。到了如今,沿著這一帶遍布密集的作坊,大大小小恐怕有數十、上百個,成千上萬專注的技工在認真忙碌著。

此時王鬥看的卻是火藥廠的生產情況,數年的時間過去,李大集硝官的諸個火藥廠得到很大的發展。東路諸多地方設立集硝之地,這些收集上來的良硝,年可配置好幾噸的黑火藥!

這是一個驚人的成就,要知道,此時的火藥是很貴的。依大明《神器譜》、《武備志》、《天工開物》諸冊中的提硝法,大明很多地方挖來硝土,需要加入大量的灰水、明膠、雞蛋清、蘿蔔等物,才能吸附與去除內中的雜質。

僅這雞蛋清成本,就注定了此時火藥的昂貴,這也是許多軍頭不願意使用火器的原因,排除質量問題,用不起。

然對王鬥來說,從各處集硝地點收集來多為純正優良的天然硝,使提純的難度大大減低,產量飛快上去,卻是大明獨一無二。

不但如此,李之芬的火藥廠還建立了諸多精良的磨坊與篩坊,磨粉、溶解、過濾、幹燥一條龍,大大提高工藝。各樣鳥銃火藥、火炮火藥的配方也趨於完善。

幾個月前,李之芬參考了《武備志》、《紀效新書》之類的大明兵書,依上面的配方,最終完善後,定下了火銃子藥配方,便是硝75%、硫10%、炭15%。最大射程達到鴉片戰爭時期英軍槍用發射藥的水平,也就是兩百五十步。

李之芬的成果讓王鬥很欣慰,依這樣配方生產出來的定裝紙筒彈藥,百步可破重甲,比原先舜鄉軍使用的火銃殺傷力多二十步。當然,成果就到這一步了,這個時代不可能研究出什麽無煙火藥,就算研究出來,其產生的膛壓也是火銃槍管無法承受的。

……若有別處明軍嚴格按照《紀效新書》等兵書制取火藥工藝,差不多也可達到舜鄉軍的水平,百步破甲。當年戚家軍的鳥銃發射藥配方,便是硝75.75%、硫10.6%、炭13.6%,經實驗,射程與鴉片戰爭時期的英軍火槍差不多。

不過顯然的,明末各地軍頭,不可能象王鬥這樣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實驗,去完善。所以舜鄉軍使用火銃的射程與威力,在眼下大明已是穩排第一。

看著李之芬,這個圓滾滾的肉球笑嘻嘻地站在一邊,幾年過去,他好象更有富態了。他為火藥廠傾注了心血,聽聞這幾個月還與趙瑄等人編寫火炮的射表,居功甚偉。

王鬥記得他來舜鄉堡前,便全家遭了匪難,幾年過去,他也沒有再婚……

“……李管事,你獨身一人,多有不便,這麽多年,該成個家了。”

王鬥此言一出,身旁眾人都是看著李之芬竊笑,李之芬圓乎乎的臉上仍帶著笑容,不過眼中卻閃過黯然的神情。

他對王鬥深施一禮,說道:“不瞞將軍,小的自小與故妻青梅竹馬,相交相知,她死後小人在墳前發誓,此生不會再娶。有負將軍之望,小人大罪……”

王鬥默默點頭,似乎觸動內心什麽情懷,在李之芬告辭離去時,他雙眼有些紅紅的,腳步踉蹌。

在王鬥領眾人離開火藥廠時,一陣顫抖的山歌從內中傳來:“……山蛋開花結疙瘩,圪蛋親是俺知心人。半碗豆子半碗米,端起了飯碗就想起了你……”

歌聲悲涼,帶著哽咽,卻是李之芬在高唱,聽曲調,似乎是山西當地的民歌。

那聲音雖然跑調尖細,卻帶著無限的情懷,王鬥搖了搖頭:“沒想到這個大肉球,也是個癡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