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飛蝗、出征準備(第3/4頁)

鐘氏嘆道:“大明這一場接一場的災禍,什麽時候才是頭。”

……

“出兵之事,迫在眉睫,重陽後五日,我舜鄉軍便出兵!”

將軍府議事大堂內,當王鬥說出這番話時,在場各將都興奮起來。

是啊,兵部一道道公文,出兵的事情,已經不能再拖延了。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到了崇禎十三年九月。

這年中,發生很多事情,首先是原宣大總督陳新甲在年初終於進入內閣,擔任兵部尚書一職。原本王鬥以為陳新甲走後,由自己嶽父紀世維任宣大總督,不料內閣的商議結果,卻調來延綏巡撫張福臻任宣大總督一職。

這讓紀世維失落很久。

對王鬥來說,還有另外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依他對歷史的了解,五月開始,清兵已經漸漸對錦州展開圍困。

初期清兵圍困成果有限,多爾袞在執行包圍計劃時,城內軍民仍可出城田獵,運送軍糧,任意往來。這讓皇太極極為不滿,將多爾袞降為郡王,罰銀一萬兩,奪兩牛錄戶,並派濟爾哈朗以代。

濟爾哈朗到達後,沿錦州城每面立營八座,沿城五、六裏外挖掘長壕,沿壕設立垛口,並派兵丁哨探巡邏,包圍益密。

面對清兵的態勢,薊遼總督洪承疇揣摩清兵乃大淩河戰術故伎重演,積極應對。他在錦州,杏山,寧遠等地大力屯糧,每處至少有供守軍所需半年之糧草。

進入九月後,圍困錦州的清兵達到五、六萬人,立方營二處,長營二處,運來的紅夷大炮不下四十門。特別圍繞錦州挖掘的幾道長壕,又深又密,結構復雜,有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壕溝戰在遼東重演。

此時整個大明或許只有王鬥一個人知道,不久後的錦州一帶,將爆發一場事關明清雙方國運的慘列戰事,屍山血海,血流飄杵。

八月的時候,薛國觀果然被奪職放歸,復以貪賄被劾,逮之入京。薛系人馬經歷了一場大清洗,但出乎眾人意料之外,宣府鎮懷隆兵備道馬國璽卻安然無恙,由於東路民政顯著,他考績優等,受到崇禎皇帝的特旨嘉獎。

同樣在八月,楊嗣昌親自進入四川督戰,繼續剿殺張獻忠等人。

今年三月官兵在瑪瑙山失敗張獻忠後,楊嗣昌曾經非常高興。然而此後數月官兵連連失利,楊嗣昌只得親自進入四川督戰。

又上疏向朝廷請罪,不過將圍剿失利歸罪川兵無用及秦軍挾餉噪歸之上。最後四川巡撫邵捷春被革職逮問,論罪棄市,陜西總督鄭崇儉也被革職,由丁啟睿繼任。

越到這個時候,楊嗣昌越感覺身旁沒有心腹大將的苦悶,越發盼望王鬥的來到。他的兩個大將,左良玉與賀人龍都驕橫無比,對自己部署不當一回事,自己親筆書信給左良玉,他都不屑一顧,導致圍剿接連失敗。

去年下到今年上半年,由於戰局樂觀,所以楊嗣昌覺得沒有王鬥或許也行,現在看來看去,只有王鬥能力挽狂瀾了。

他數次上疏給朝廷,要求兵部立刻派王鬥出兵,面對一道道的公文催促,王鬥也知道出兵之事不能再拖延了。

其實他以種種理由拖到現在才出兵,也有他的打算。四州之地,天高路遠,從保安州到那裏怕有四、五千裏路,蜀道路,難於上青天。不說後勤,便是這個水土不服問題,自己舜鄉軍皆北兵,初到南地,恐怕就會有極大的非戰鬥減員。

進入四州,也與王鬥的戰略布局不附,現在出兵剛好,到了河南時,李自成正好又在那裏大規模鬧騰,不久張獻忠也會趕到。省得王鬥千裏迢迢趕到四川去。中州千裏平原,也適合舜鄉軍作戰。

對於出戰,舜鄉軍向來積極,人人都想出戰,選拔哪些將領出戰,王鬥還在考慮。

此外還有許多民政需要處理,王鬥招集幕府各員商議,主要便是方才鐘氏說的事情。

是啊,災荒,一場大規模的災荒又席卷大明之地,從去年下半年起,大明畿輔、山東、河南、山西、陜西各地就沒有下過雨,鬥米數千錢,百姓削樹皮木屑雜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為食,一望村落,樹皮剝盡,餓屍遍地。

大旱後是蔽天而下的飛蝗,所集之處,禾苗與蘆葦全盡。

禍不單行,北方大旱,南方又大水。

今年五月,蘇州、松江、湖州等府晝夜傾盆大雨,洪水洶湧,屋宇傾倒無數,鬥米躍至銀三四錢。

隨著大災來的,又是瘟疫,僥幸沒死的百姓,再次死亡一大半,整村,整鎮,整城死光的不在少數。

旱災蝗災同樣橫行東路,王鬥各軍屯依靠的是深水灌井,旱情影響不大,不過蔽天而來的飛蝗,也讓治下各屯損失慘重,特別那些舊軍戶,舊民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