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如潮而來(下)

溫方亮話題一轉,忽然道:“現我舜鄉軍,每個騎兵都將配兩到三杆手銃。將軍,末將有個提議,不若每個甲等軍士同樣配備手銃,來日與東奴或流寇作戰,就更有把握擊潰對手了。”

溫方亮的話讓眾人興奮起來,燧發手銃啞火率再高,精度再不如火繩槍,但可用數量彌補。短距離與敵作戰,也不需要多少精度。

各將麾下的火銃兵與長槍兵,不要說來日不會陷入與敵混戰。到時如果混戰,對那些身披重甲的敵手,用刀用槍,可能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殺死,也增大自己軍士的傷亡。

但如果各軍士身上都掛幾把手銃,使用手銃瞄準其開火……

王鬥也是意動,未來的肉搏戰,面對身披重甲的清兵,使用大刀與長槍,要殺死一個人並不容易。但如果軍士配有幾把手銃,相互撕殺的幾米距離內,便是對面清兵披上三重層,一銃就可以將其打死打殘。

手銃的威力再小,幾步的距離內,也沒有甲胄可以抵擋。而且鉛丸在這個世界毒性比任何毒箭都厲害,軀幹上中了彈,決沒有存活的可能,四肢上中了彈,也是截肢的下場。

似乎二戰時的美軍,就每人配一把大威力大口徑的手槍,大大提高士兵的進攻力與防護力。

只是……每一個甲等軍配一把或是幾把手銃是不錯,對自己軍工的生產要求就高了。

未來舜鄉軍可能需要幾萬把燧發手銃,還有好幾萬杆的鳥銃。在王鬥預算中,甲等軍與乙等軍都是長槍兵與火銃兵各一半。屯堡大興後,還有好幾萬的軍壯,都需要裝備大量的火銃。

原來王鬥的打算,各屯堡預備隊的軍壯使用三眼銃,這樣打制與成本都低了許多。不過他最後想想,還是排除了這個想法。便是為了拉動東路的鋼鐵需求量,使路內練鋼練鐵工藝得到大規模發展,也需要普遍使用鳥銃。

看周邊眾將七嘴八舌,興致勃勃的樣子,王鬥也詢問身旁的後勤司大使齊天良:“齊兄弟,現我軍工科,每年可打制鳥銃,自生手銃多少杆?”

齊天良忙道:“回將軍,軍工科的軍服諸廠己陸續包給東路各商家,原來各礦工匠也大量收回軍工科,加上從災民中挑選工匠,現軍工各廠有工匠三千余人,其中火銃廠工匠增加到一千人。”

“火銃廠大量使用水力鉆床,廢品率減低到五成,一個月可成品銃管兩千五百杆到三千杆。依下官的計算,一年可打制鳥銃三萬杆,內中自生手銃三千杆。”

齊天良的話讓王鬥很高興,這種生產力,決對是大明第一,便是兵仗局與軍器局都是望塵莫及。

他說道:“成品率還可提高,軍工各廠,現有大量熟練工匠。可抽選匠頭,各帶工匠若幹,每組負責鳥銃一部打制,便如當年秦國的工匠作坊。”

軍工科現在有了“廢品率”的概念,以往王鬥總是奇怪,打一根鳥銃的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最後變為精鐵,只有七、八斤。王鬥還認為那些工匠厲害,幾斤熟鐵打成一斤的精鐵,這種“濃縮率”太高了。

後來王鬥發現自己錯了,不是一根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而是此時打制武器,成品率太低了。十根銃管,往往只有二、三根合格,余者都是作為廢品的存在。

古時沒有“廢品率”這個概念,工匠也無法解釋“廢品率”的問題,所以在文人記載中,就變成了一根銃管需要四十斤熟鐵。誤導了王鬥很長的時間。

發現這個問題後,王鬥引入“廢品率”這個概念,現在他掌控東路,可以在許多擁有充溢水力的地方建立火銃廠。軍工各廠廣泛使用水力鍛床與水力鉆床,力量輸出穩定,不象工匠那樣容易疲勞出錯,所以成品率大大提高,達到了五成的地步。

現在王鬥軍工科打制一根鳥銃,只需要十幾斤熟鐵,未來還有大量提升的可能。

“本將的意思,長杆自生火銃可以暫緩打制,多打制自生手銃,一年至少打制五千到一萬杆……”

燧發槍剛剛生產,熟練工匠不多,燧發槍有一系列精細零件,比起成熟的火繩槍,生產不是那麽容易的。

眼下舜鄉軍火繩槍庫存甚多,王鬥的意思,先生產一系列的燧發手銃出來,先將騎兵千總裝備起來再說,眼下李光衡軍中,只有一半人擁有手銃。未來整個舜鄉軍,對燧發手銃的需求量大,需要向這方向傾斜力量。

齊天良恭敬領命,提起錢糧的問題。依現在大明生產鳥銃的成本,一杆約是三到五兩銀子。當然,放在王鬥工匠體系中,這個成本大大減少。不過軍工科如果一年打制鳥銃幾萬杆,需要的錢糧成本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