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第2/3頁)

範三拔端坐自己位子上,一直觀察各人神情動靜,此時他微笑起身,對張萬山拱了拱手,然後對眾人道:“諸位,晚輩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見他如此客氣,眾商賈忙道:“範大掌櫃請講,我等洗耳恭聽。”

範三拔微笑道:“定國將軍大名,晚輩在山右也有所耳聞,其坐鎮東路,剿匪屯田,這是好事。百姓贊許,大夥也可安心買賣,可能是小人慫恿,定國將軍一時糊塗,做下這等天怒人怨之事!”

他說道:“飽學士子已然行動,我等商賈也不可落後,為今後東路的太平,晚輩提議各商家集體罷市,以示我等憤慨聲討之意。見民情洶湧,定國將軍定然瑍然醒悟,以後眾掌櫃又能安心經營了。”

眾人紛紛叫好,皆言範大掌櫃果然老成謀略,對他們言,商人聯合罷市,這可是一個大殺器。

嘉靖年時,政府曾禁止各處鑄私錢,結果各處商人聯合罷市,貨物飛漲,政府無奈,其禁遂廢。萬歷年,眼下的崇禎年,官府每每要從商人手上收稅時,只要商人一罷市,官府便無可奈何。

明末的工商業階層已經極為驕橫,地方經濟完全不受中央控制,政府內部也充滿他們的利益代言人。可說明末的中央政府,已經對地方經濟沒有絲毫的財政控制權。

特別邊鎮之地,更依賴這些商人,明中葉“開中法”敗落後,官府改用折色銀募兵,支付軍餉。

有銀子不等於可以吃喝,還需要購買大批的糧食草料。相關糧草料運送,便是由各處商人壟斷,如果商人罷市,各軍缺乏糧草,將造成極為浩大的動蕩。

崇禎八年五月,祖寬等入援兵馬奉聖旨分駐東路的岔道、榆林、懷隆西關等地時。當時的宣大總督楊嗣昌就特別嚴令各兵不許騷擾,居民不許罷市,否則都要一體嚴飭,這就是商人罷市之威。

學生罷課、商人罷市,這股浩大的聲勢造出後,定要讓那王鬥吃不了兜著走,後悔當初起了征收商稅的念頭。

張萬山站起來道:“好,範大掌櫃此言甚是在理,我等便選個時日集體罷市,眾商家需同心協力,共度難關。期間任何人不得私自營業,否則將受行會嚴懲。望罷市後定國將軍聞聽萬民心聲,能回頭是岸,回頭是岸。”

“有定國將軍鎮守東路,我等商家還是歡迎的,其部抗擊韃虜,老朽也是欽佩的……”

……

不說張萬山等人如何謀劃罷市,具體如何執行,此時延慶州的冠山書院內也傳出一陣陣憤慨的聲音:“商稅之害,顯皇帝時己盡顯無疑,一貨一人,稅而又稅,朘膏咋髓,夫民不堪其命也……”

“東路之地,地瘠民貧,豈能承此敲骨吸髓之盤剝?若當如此,定然商困人稀,民生凋零,萬歷之禍,就在眼前!”

說話的是一個書生打扮的年輕人,一身儒衫,戴著四方平定巾,長相頗為俊雅,卻是崇禎十年與王鬥有過沖突的延慶州吳知州之子吳略。他風度翩翩不改,但原來臉上那股傲氣卻消失不少,換成了一股似乎極為怨恨的神情。

這兩年吳略深受打擊,當年他鄉試高中解元,正是志得意滿之時,可能受紀君嬌對王鬥投懷送抱的影響,每二年的春闈會試他卻落選了,這對持才傲物的他是個沉重的打擊。

家人的失望,“情敵”王鬥的步步高升,順風順水,從當年區區操守一直爬到現在的分守參將之位,怎能不讓吳略揪心嫉恨?美人兒紀小娘子投入王鬥懷抱,更讓他痛心疾首。

吳略也己成親,不過目前的妻室不論才與貌上,都與紀君嬌天差地遠。每每想起欽慕的人兒在王鬥那匹夫身下婉轉承歡,吳略心中就怒恨如潮。

現在的吳略過得很不如意,托了父親的福,在延慶州儒學謀一教官之職,其實他身為舉人,可以外放任某地知縣。不過大明現在實缺少,官員多,想謀一實缺哪有那麽容易?

他爹想盡辦法,只能讓吳略耐心等待。官場,情場雙雙失意,讓吳略牢騷滿腹。他持才傲物,在儒學中與同僚相處也不怎麽愉快,各人看在他老爹面子上對他客氣罷了。

但不論怎麽說,吳略是知州吳植之子,本身文采出眾,在東路士子中還是很有號召力的,近日相同的“危機”也讓他們走到一起。

在場士人雲集,除了冠山書院各學正、訓導與學生外,還有東路別處的士子,各城衛學中的教官與學生,集合了差不多有數百人。

只有保安州儒學學正符名啟等人不見身影,按吳略等人的話,符名啟甘為武人“走狗”,純屬斯文敗類,他不來也好,免得“玷汙”了眾士子“聖潔”的聚會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