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未來之對手(第2/3頁)

在王鬥看來,除了大明地方州縣及衛所,他們作為稅役上交的武器質量靠不住外,工部與兵仗二局出產的武器質量還是不錯的。大明火器研究興盛,高端新式火器層出不窮,卻由於火器庫存掌握在文人與太監手中,各地軍頭寧願購買冷兵器。

——對他們而言,發下幾千根長矛就可以拉起一只軍隊,相比昂貴的,需不斷投入的,質量還經常靠不住的火器,算是便宜實惠,卻大大影響了大明新式火器的推廣。

“將軍,將五百杆魯密銃引火發射改為自生火銃樣式,下官這邊沒有問題。只是自生火銃瞎火率高達三成,我舜鄉軍現在使用的鳥銃,瞎火卻不到一成,將軍真的決定改動嗎?”

對王鬥的決定,賴源龍卻有些憂慮。

崇禎十年下時,賴源龍就成功研究出自生火銃,也就是燧發槍。經過兩年的研究,還是覺得這啞火率下降不下去,可靠性遠遠比不上火繩槍。

王鬥道:“本將權衡優劣,使用自生火銃是大勢所趨,不得因噎廢食,因其缺陷就放棄使用。為穩妥計,可將軍中鳥銃改動一部,將此利器慢慢完善。”

賴源龍領命,同時心下高興,從定國將軍的話中,可以看到其是個開通人士,對他這種軍器迷是個利好消息。

去年時,賴源龍費了好大氣力,收容到了趙士禎編著的《神器譜》、《軍器圖說》諸冊,潛心研究翼虎銃、鷹揚銃、迅雷銃、火箭溜等利器,如果成功,想必又能讓舜鄉軍多幾種選擇,如虎添翼。

隨後他試探道:“將軍,朝廷下拔了不少魯密銃,可要令工匠大加仿制?”

王鬥沉吟半晌,魯密銃威力頗為可觀,其百步可透重鎧,便是清軍披了雙層重甲,百步也可以穿透身體,一打兩個洞,比舜鄉軍使用的火銃還厲害——舜鄉軍的火銃,也就是在七十步,才可以打破清軍身上披的多層重甲。

這種射程遠的火銃在未來作戰定可大占優勢,不過魯密統也有缺陷。首先太長,魯密銃全長五到七尺,明七尺便是後世的2.1米,這麽長的前膛槍,裝填非常不便。

魯密銃不但槍管長,槍身也很沉重,還使用雙層槍管一體化,技術要求與成本都高,造起來費事。

當然,明軍中使用的魯密銃大多五尺長,約後世的一米六,崇禎皇帝拔給王鬥的這批魯密銃同樣如此。不過魯密銃難造與成本高也是現實,對王鬥來說,他需要能大批量生產,便宜實用的武器,魯密銃雖好,不實在。

想到這裏,王鬥說道:“可令匠工仿制一批,不必大規模打制。”

他說道:“本將前來,還為火炮之事,軍工科可有能力制造火炮?”

賴源龍道:“回將軍,我舜堡之匠工,若造佛郎機炮想無難事。只是紅夷炮雖有實物卻無圖紙,依樣而造,只恐畫虎不成反類犬……有炸膛之憂。”

王鬥沉吟不語,他回保安州時,崇禎皇帝除下拔魯密銃一千杆外,還拔給紅夷炮十門,八門紅夷三磅炮,兩門六磅炮。

這些火炮質量都不錯,畢竟大明各種火炮都有設計圖紙,炮長多少,管厚多少,都有嚴格標尺定死,工匠監官很難以次充好,偷工減料。這保證了大明各類大炮的質量。

特別大明自鑄紅夷大炮的優良,使用了鏜銑工藝,氣密性好,初速高,當時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就近向大明購買火炮。

當然,這建立在大明擁有各類豐富火炮圖紙,還有大量鑄炮工匠情況下。

明朝滅亡後,各類火炮設計圖或毀於戰火,或被滿清列為禁書焚毀,以至於鴉片戰爭時清軍自鑄炮成了炸膛專業戶,新鑄大炮一開炮就炸膛情況屢見不鮮,類似火炮炸膛在明朝卻極其少見。

這對王鬥也是警示,沒有相關匠工,沒有正品圖紙,自己硬要造炮,就會大量重演清軍自鑄炮的悲劇。

不過紅夷大炮不得不造,王鬥軍中現在十四門紅夷大炮遠不足用,他心中總有些憂慮。

平谷之戰後,皇太極肯定對自己這只軍隊大加注意,未來可能有大量的火器對戰。火銃對決王鬥不擔心,但是火炮……孔有德投敵後,清國已經有了自鑄紅夷大炮的能力。松錦大戰後,其軍中使用紅夷炮的數量,首次超過大明。

對孔有德那只炮兵力量,王鬥非常重視。那只軍隊,原來便是大明唯一一支合格的炮兵部隊,內有大量訓練有素的炮手。早在天啟二年起,徐光啟、孫元化前後十數年聘用大量西人教習,又多次和雇傭的葡萄牙炮手一起並肩戰鬥,完全不可小視。

他們的炮兵使用大量的測距工具,而這種測距,在此時大明被認為是秘法,炮兵非永鍵可靠之人不得習之。王鬥還沒有相關工具,靠大量彈藥摸索出來一套測距之法,就不知雙方對決時,情況會是怎麽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