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未來之對手

雖說燧發槍有這一系列毛病,性價比遠遠比不過同時代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火繩槍,不過歷史證明燧發槍是未來火器發展的趨勢,王鬥還是決定大力發展。

有了燧發槍,就可以考慮用刺刀代替長矛,這也是大勢所趨。

不過初期刺刀的安裝與加工卻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制造刺刀對鋼質要求極高,相關冶金生產難度極大,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刺刀沒刺兩下子,或是撞下盾牌就斷了,然後被對方砍死刺死。

曾有例子,二戰後期日軍由於缺乏鋼材,導致造出的刺刀質量飛速下降,刺刀刺入人體後飛快變彎或者折斷。

沒有優質鋼鐵,造出的不合格刺刀在肉搏上沒有絲毫優勢。而且要造刺刀,對火銃上套筒、卡座之類的配套設備精度要求非常高,對現在舜鄉堡手工工廠的生產是個嚴峻的挑戰。

刺刀必須能快速裝卸,裝卸部分相對精密的零件容易損壞,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長矛之類的武器更容易損毀,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過是一把輕匕首……

當然,火銃使用刺刀也有優勢,因為不需要專門的長槍兵了。

這利弊間的權衡,讓王鬥還沒決定軍中是否要使用刺刀,還是暫緩數年,等技術成熟後再說?

帶著這個心思,王鬥仔細巡察了窯子河邊軍工各廠。

比起崇禎九年,現在各廠規模擴大不少。

從今年初,火銃廠工匠增加到三百多人,盔甲廠工匠增加到兩百多人。火銃廠已經建立了水力鉆床兩百座,一個月可以鉆取銃管一千根,需要人手不過五十人。余者工匠都在打制其它部位,月可生產火銃近千門。

由於增加人手,加上新開設水力鍛床數十座,盔甲廠一個月成品兩百副全甲也很輕松。

各廠規模的擴大,對鐵料的需求急速增多,打制一千門火銃,需要熟鐵四萬斤。打制精良鐵甲二百副,需要熟鐵三萬多斤。還要打制腰刀長槍等武器,各方需要鐵料都是天文數字——相對此時的大明而言。

旺盛的需求下,輝耀堡那個鐵礦礦工急速增加到一千人,他們大量使用火藥開礦,使火藥廠的工匠也急速增加到三百多人。作為火藥廠管事的李大集硝官,他廠下的集硝之地已經增加多處,由於表現出眾,他榮幸地成為軍工科副事之一。

論起生產能力,王鬥現在的軍工科在整個大明算是出類拔萃。

不過王鬥也發現一個問題,就算以自己極為出眾的生產力,火銃還好……從崇禎七年一直到現在幾年中,自己門下打制出來的盔甲,竟比不過一次性從清兵手上搶奪的盔甲數目。

此戰自己奪回各樣甲胄近萬具,相當自己所有工匠日夜打造五年盔甲數。

雖吃驚這個發現,王鬥也不會因此停下自己軍中的武器打造與研制,造不如搶,那是流寇思想,王鬥一向鄙視。

算算自己軍中原來盔甲,還有從清兵手中奪回的盔甲數,朝廷拔下的盔甲等,王鬥現在已經有盔甲一萬六千余副。其中鐵甲約二千五百副,還有眾多的棉甲與鎖子甲。

從清兵手中奪回的盔甲運回保安州後,舜鄉堡盔甲廠與軍服廠的工匠日夜趕工,將它們改造成大明軍隊的甲胄樣式。如果這些盔甲未來全部裝備軍隊,舜鄉軍豪華的裝備陣容在大明各將穩排第一。

……

“朝廷拔下魯密銃一千杆,本將有意將其中五百杆改為自生火銃樣式,先試於軍中作戰。若是將之改動,軍工科有什麽困難?”

在王鬥巡視時,身旁火銃廠內的工匠們都在埋頭苦幹,顧不得看他這定國將軍一眼。

論起工作熱情,舜鄉堡各廠的工匠向是非常高。對他們的管理,王鬥采用的是底薪加提成加獎金的方式,多勞多得,但如果火銃質量出了問題,那是很可怕的事,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

在舜鄉堡,各廠出產的火銃盔甲,或是腰刀長矛,每一件武器都有編號,上面還注明工匠名字,管事名字等。出了問題,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負責人頭上。這使得舜鄉堡出產的武器質量向來很好。

其實大明工部及各衛所出產的武器也是如此,制度擬定上沒有問題。

只是整齊的腐敗,有法不依,卻使他們擬定的制度成為一場空文。

看了良久,對工匠們的工作態度王鬥還是滿意的,詢問身旁軍工科主事賴源龍。

在王鬥班師回州時,崇禎皇帝令工部與兵仗二局籌措的一千杆魯密銃,十門紅夷大炮也隨軍帶回州內。

除了火炮,大明的武器生產向是奇怪,有時質量很好,有時質量很差,視監督的官員不定。天啟年工部押解山海關三千杆魯密銃,只查驗出幾十杆不合格產品,王鬥的運氣不錯,這一千杆魯密銃有毛病的不到五十杆,余者大多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