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8章 納捐(第2/2頁)

母親來後,王鬥招集一幹軍官為她接風洗塵,宴中,鐘氏神情歡喜,紅光滿面的,畢竟這個屯堡是兒子一手建立,他便是這個屯堡的主人。自己作為母親,自然也是跟著沾光。自從她進入靖邊堡後,堡內每個軍戶見了她都是畢恭畢敬,尊稱她為老夫人,這是她在辛莊內享受不到的。

宴後,鐘氏興致仍高,不過隨後又嘆了口氣。

王鬥問道:“母親有何憂慮?說出來讓兒子聽聽。”

鐘氏嘆道:“還不是為了你舅舅。”

在她的解說下王鬥才明白,原來自己的舅舅鐘正顯,在年初自己將他安排到董家莊做書吏後,才半年下來,鐘正顯又不安份了。他老是嫌棄董家莊太小太窮,認為自己應該調到舜鄉堡去,而且自己的身份地位也太低了。

他常常在人前道:“以我的能力,怎麽能做一個小小的書吏呢,最少應該做一個典吏才是。”

董家莊司吏李朝與攢典張敬昌認為鐘正顯太過狂傲,都很排斥他,這讓鐘正顯更是氣不過。他時常便是到姐姐鐘氏面前哭訴自己的待遇不公,希望外甥想想辦法,將自己調到舜鄉堡去,而且也希望他能搞點關系,將自己的身份從攢典提為典吏。

鐘正顯現在身份其實是一個攢典,為吏之最末等。不過從攢典升到典吏,其中隔著一個司吏,還要經過幾次嚴格的考課,就算升遷順利也要六年的時間。豈能一步而就?

面對鐘正顯的哭訴要求,鐘氏自然是大罵他,言道官府升遷自有體統規則,你一個做舅舅的,豈能讓外甥為難?

不過鐘正顯卻是想出了辦法,就是納捐,向州城預備倉內捐幾十石米糧,立時自己就能提拔了。

大明各地州縣都設有預備倉,以備平時饑荒所用,平時預備倉內的米糧都是靠民間捐助。對於這些納捐者,大明有專門褒獎條文,民間納谷者,或獎敕他們為義民,可以見官不拜。或是給於冠帶散官,或是充為吏員,獎勵算是豐厚。

每地預備倉的貯糧多少,向來算入地方官的考績標準,所以對於民間願意捐助者,地方官向來非常歡迎。

鐘正顯打聽過了,以往象他們這種吏員捐米,納米五十石就可以提拔兩級,現在更是減少為納米三十石,如果捐銀的話,所需的數目就更少了。

在鐘正顯的苦苦哀求下,鐘氏也是頗為頭疼,她便詢問王鬥的意思。

王鬥搖了搖頭,自己這個舅舅……真是沒法說。

他問母親道:“我們家的稅銀算算應該交納了吧?”

鐘氏道:“為娘來堡時,莊內的裏長甲首是開始催促了。”

王家有二十畝的田地,都是需要交納稅銀的民田,大明的夏稅秋糧,夏稅征收是在六月起,限在八月之內交齊。大明行“一條鞭法”後,夏稅秋糧都改征稅銀,不再經過各地的糧長與裏長甲首,而由民眾自己到州城去交納,算算時間是差不多了。

王鬥道:“明日孩兒去州城一趟,將稅銀交了,順便也幫舅舅的事辦了吧。”

王鬥決定去保安州城一趟,除了交納稅銀外,年初堡內商議要請幾個軍中醫士,一直沒有下落,王鬥決定親自去醫學司內請幾個醫術高明的醫士回來。

鐘氏點了點頭,又嘆了口氣,道:“你這個舅舅……”

她說著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