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2章.旌旗未卷 第19節(第3/4頁)

李弘思緒被打斷,在張燕和呂布的左右扶持下,搖搖晃晃地站了起來。長公主回過頭來關切地看著他,李弘努力沖著她笑笑,示意她繼續主持祭典。

長公主下拜受胙。(接收胙肉。)

“撤饌……”

黃嶽高呼之後,長公主和眾臣起立,各自長長籲了一口氣,祭典總算要結束了。

長公主乘著小憩的短暫時間,走到了李弘身邊,“還支持得住嗎?”

李弘幾乎半靠在呂布的身上,疲憊不堪地點了點頭。長公主看到李弘眼裏的血絲,馬上轉頭瞪著李瑋,沒好氣地問道:“你有什麽重要事?為什麽不對我說,卻把大將軍拖一夜?”

李瑋剛才高聲朗誦了長長的祭文,正口幹舌燥嗓眼冒煙,愣了半天沒說話。

張燕輕輕拍了拍李弘的後背,小聲安慰道:“我們不能急,千萬不能急。這件事兩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十年,總之要時間,要時間,欲速則不達啊。”

李弘若有所思,緩緩點頭。

“咚咚咚……”鼓擊三通。

“跪……”黃嶽的叫聲再度響起,長公主和眾臣跪倒。

樂舞突變,雄壯激昂,恢宏壯麗。樂工奏《大武》之曲,舞伎起《大武》之舞。歌伎高唱:“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送……”

長公主三跪九叩,由謁者引導,退坐東廂。丞相、太尉、大將軍等公、侯三跪九叩,也入東廂。其余九卿等大臣、大臣夫人進殿三跪九叩後,由賓司引導,自殿兩側魚貫而出。

宗廟廣場上,樂舞逐漸進入高潮。

《大武》之舞是“武舞”,結構十分宏大,表述了周武王的功績。大舞分六段,完美表現了武王伐紂戰鬥的完整過程,既有士兵出征前如山嶽峰巒般的陣勢,也有滅商的激烈戰鬥場景,還有周、召二公親自出場的領舞,另外還有士卒們劍擊槍刺、斧砍盾擋的激烈搏殺,最後是大軍凱旋諸侯尊崇武王的儀式。此樂舞場面恢宏壯麗,擁有史詩一般的氣魄,傳承千年不衰。

突然間,號鼓齊鳴,驚天動地,三百六十名黃門鼓吹同時奏響了祭祀典禮的最後一個樂曲《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男女歌伎齊聲高歌,雖然只有短短三句,但在反復吟唱之下,在雄渾號鼓的伴奏下,其磅礴氣勢沖天而起。

三十六名全身鎧甲的“巴渝舞”舞伎手持長矛、弓弩在廣場上邊歌邊舞,舞姿雄健豪放,瀟灑迅捷。

呂布忍不住縱聲長嘯,放聲合唱,“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瑋、張燕、劉冥、燕無畏、衛峻等文武大臣熱血沸騰,齊齊站起來振臂歡唱。

李弘的熱淚悄然滾下,他嘶啞著聲音,用盡全身的力氣吼了出來:“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以下不計字數:在古人的概念中,樂的含義比較廣泛,不僅包括樂曲,還包括歌詩(詞)、舞蹈。雅樂和俗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內容。戰國時期,人們將古樂視之為雅樂,這些古樂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會、宴享時使用的正統音樂。以六代舞最著名,它們是《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樂舞,相傳分別創作於黃帝、堯、舜、禹、商、周六個時代。六代舞也稱大舞,是郊廟祭祀之樂。

劉邦隊伍來自楚地,他們所歌所詠多為“楚聲”,其中劉邦親自創作的《大風歌》是楚歌名作,其歌辭為:“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歌雖然只有三句,但氣勢磅礴,沉郁高亢。劉邦教沛中少兒120人歌唱,親自擊築伴奏,唱到後來,劉邦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後來這首歌被用於郊廟祭祀的場合。

漢代郊廟祭祀樂除沿用少數先秦雅樂如《文始舞》(原《韶舞》)、《五行舞》(原周舞)外,大多是漢代用“楚聲”所創作的樂舞,所以在當時未被列入雅樂系統,仍歸屬於民間音樂,由樂府領屬。到了漢哀帝時,詔罷樂府,依大臣孔光、何武所奏,將這些漢代所作郊廟樂歸於太樂領屬,升格為雅樂,從此打破了人們傳統上只把先秦古樂作為雅樂的概念。

巴渝舞是西漢初年從西南地區賨人(板盾蠻)那裏傳來的舞蹈。漢高祖劉邦在平定三秦時,招募了一批賨人做前鋒。賨人勇猛善戰,其風俗又善舞,劉邦便命樂工學習和改編了他們的舞蹈,因為賨人生活於巴郡渝水一帶,所以就稱此種舞蹈為巴渝舞。巴渝舞傳入宮廷後,成為宮廷舞蹈,用來在宮廷宴會上表演軍旅戰鬥的場面,歌頌帝王功德,是漢代著名雜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