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50節(第2/4頁)

“州、郡設中正,這位中正是什麽人?按照這個制度,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當,而且多由現任朝廷大員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換句話說,就是大儒名士,而且還是各州郡的大儒名士。這樣一來,私家操縱的鄉評變成了朝廷主持的品第,而這樣的朝廷的品第顯然不會危害到門閥世族的私利。朝廷看上去是控制了選拔,但其實是門閥世族控制了選拔。”

“朝廷和門閥世族在選拔這個問題上的矛盾雖然因此大大緩和了,但結果是什麽?看看察舉制的弊端就知道了。門閥世族操縱和控制選拔,必定徇私枉法,擾亂吏治。而在選拔人才的標準上,顯然是重家世,輕才德,堵塞了任用賢才的道路。以我看,此制由門閥世族而起,對他們大大有利,將來此制肯定能鞏固門閥世族的特權,對大漢的長治久安極為不利。”

眾人沉默不語,氣氛凝重。

“我認為此制可行,尤其是現在,對朝廷選拔人才很有利,對朝廷推行改制有利,對朝廷穩定社稷也非常有利。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此制不但可以一掃察舉制選拔人才的弊端,而且還能對大漢中興大業有極大地推動作用。”李瑋突然站了起來,揮手說道,“此制可行。”

長公主、徐榮、張燕等人齊齊望著他,神情詫異。

“仲淵,你可要考慮清楚了,這可不是暫時的妥協,而是大漢的長治久安。”張燕鄭重地說道。

“這個制度的選才標準是唯才是舉,符合朝廷的原則,僅此一點,就比察舉制優越。”李瑋說道,“由於朝廷以才能道德取士,不論門第出身,不論高低貴賤,所以讀經就不是唯一的入仕途徑了。這將大大促進除了儒學外其它學派的發展,比如書學、醫學等等,這非常有利於國力的提高。”

“選拔制度的確要改,由於人口劇減和儒士僑寓他鄉,目前察舉制的實施的確有很大困難。這幾年我們選拔人才主要靠鄉評舉薦和從大學堂征辟諸生直接入仕。但隨著收復的州郡越來越多,官吏已經嚴重不足。關中大戰結束後,朝廷因為缺少官吏,不得不向關洛士人低頭,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但我們一直沒有找到解決的辦法,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出現,正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李瑋笑道,“看樣子,這次經學大辯議,朝廷的收獲還是非常大啊。”

“九品中正制說白了就是鄉評,不過一個是朝廷的鄉評,一個是地方私家的鄉評而已。通過這個制度,把地方私家的鄉評轉化為朝廷的鄉評,這是個創舉。首先它緩和了我們和地方大儒名士的矛盾,其次朝廷完全控制了選拔權,剝奪了地方鄉評對朝廷選拔權的威脅,其三,它打擊了大儒名士的清議,有利於社稷的穩定。大家還記得許劭、許靖兩位大人早年主持的月旦評吧,這個月旦評不僅僅品評儒士,還評論時事,抨擊朝政,它的權威性一度對天子和朝廷的威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朝廷不需要月旦評,朝廷更不希望天下各地的儒士們聚在一起議論朝政,影響朝廷的決策,損害天子和朝廷的威儀,所以,各地鄉評對於朝廷來說弊大於利,而解決的辦法就是這個九品中正制。”

李瑋的這句話提醒了長公主和徐榮等人。

當年因為黨錮,鄉評成風,對社稷穩定造成了很大影響,朝廷不得不出面幹涉,甚至下旨取締了天下所有的鄉評。現在大漢中興初期,朝廷需要各地大儒名士們舉薦人才,所以鄉評早已蔚然成風,其中蘊含的隱患非常大。

“殿下,諸位大人……”李瑋拿起了案幾上的奏章,繼續說道,“九品中正制的作用是舉薦人才,是給朝廷挑選人才。無論你被中正大員品評為幾品,你都不過是擁有了入仕為官的資格而已,它不過是選拔制度的一部分,它只擁有選拔權的一部分。察舉制則不是這樣,凡被舉孝廉、舉茂才(其對象是在任官吏)的儒士,就算正式進入仕途了,做官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只是一種考察人才的制度。中正大員對儒士予以品評後,其品狀是朝廷授官的主要依據,它並不直接官人,任命權歸朝廷。儒士經品評後仍需要經過各種仕途方能為官,從目前來看,這包括直接入仕,察舉秀孝,州郡縣佐吏積功升遷入仕,太學諸生考試入仕,公府掾屬升遷入仕等等。由此可見中正並非仕途。”

“朝廷如果實施了九品中正制,那麽,朝廷每個官員的職位都要規定任職者的人才品級資格,就是官品。任何人要想做官,都要有資品,否則就沒有入仕的資格。但從目前朝廷的選拔制度來看,資品的獲得僅靠九品中正制的中正品評一種,顯然是不夠的,也無法滿足朝廷對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