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1章.長河落日 第19節(第3/6頁)

“你死了好。”何風冷笑道,“老子早盼你死了。”

長公主、丞相蔡邕、中書監劉放等大臣聽完李瑋的奏稟後,稍稍緩了一口氣,但所有人都知道更大的暴風雨就要來了。張燕如果達不到目的,這場危機馬上就會由謀刺天子案轉變為兵變,嚴峻的形勢將接踵而來。

謀刺天子案的呈奏擺上了案幾。

涉案人員有襄陽方面的特使蔡瑁、王朗、華歆、徐庶、石韜、孟建等人,有朝中大吏孔融、禰衡、陳登等人。目前已有證據表明臧洪、張邈、陳宮等部分大臣和此案也有牽連,大司馬徐榮已下令廷尉府將兩案合並審理。

禦史大夫劉和上奏,考慮到自己是青州人,並且和孔融、禰衡等大臣關系親密,主動要求回避,舉薦老大臣司馬防暫領禦史台。

廷尉卿鮮於輔、廷尉丞陳好上奏,詳細稟報審訊情況。

治書禦史郗慮上奏,彈劾孔融、禰衡等大臣,懇求長公主立即下旨羈押所有涉案大臣。

大司馬徐榮、太尉荀攸、光祿勛張燕、廷尉鮮於輔等大臣聯名上奏,目前朝堂上危機重重,為了穩定州郡,請求調換十四名和涉案大臣關系密切的郡國太守、國相,並要求這些卸任大吏即刻返京。

丞相蔡邕和眾多涉案大臣關系密切,懇請長公主下旨,請丞相大人暫時回避,丞相府事務暫時由老大臣周忠代理。

左衛將軍、衛尉呂布和眾多涉案大臣關系密切,不再適合督領南軍,建議長公主下旨,即刻命其回避,交出兵權,並舉薦右將軍楊鳳暫時督領南軍戍守皇宮。

大司馬徐榮獨自上奏。從穩定當前局勢出發,臣建議殿下在北軍沒有出動的情況下,千萬不要下旨調遣兵馬進京,以免重蹈當年董卓亂國之禍。

“趙雲將軍還在督領北軍嗎?”長公主沉默良久,小聲問道。

“趙大人的處境,殿下應該清楚。”李瑋苦笑道,“如果陛下強行下令,讓趙大人出兵,趙大人將承擔發動兵變之責。”李瑋看看坐在一邊神情憤怒的蔡邕,搖了搖頭,“丞相大人必須做出選擇,要麽主動承認朝廷在招撫策略上有重大錯誤,承擔所有罪責,要麽趙大人將……”李瑋停頓了一下,輕輕嘆了一口氣,“趙大人如果出事,大將軍回來後,問題就變得復雜了,而張燕等人可能乘機攫取權柄,導致事態向更加惡劣的方向發展。”

“現在大漢是我主政,不是天子主政……”長公主有些惱羞成怒。

“丞相如果拒絕承擔罪責,他可能會涉及謀刺天子一案,他隨即有挾持殿下之嫌疑。如此一來,殿下手中的權柄就沒了,小天子將在顧命大臣的輔佐下主政。那時,趙雲大人被羈押,張燕指揮北軍出動就不是兵變,而是平叛,是拯救殿下,是大義之舉了。”

“豈有此理……”蔡邕慘然長嘆,“這世上還有天理嗎?”

“有。”李瑋說道,“只要丞相大人上奏天子,說自己在招撫策略上因為受到了奸佞的欺騙,差點陷社稷於傾覆之禍,罪責重大,主動領罪請辭,則兵變不會發生,朝堂也會迅速恢復穩定,長安不過是發生了一場未遂的謀刺天子大案而已。”

“仲淵,你實話告訴我,陛下在渭橋遇刺是真是假?孔融、禰衡等人是否參予了行刺?”蔡邕激動地說道,“你告訴我,只要你告訴我真話,我即刻請辭丞相一職。我就是死了,也要死得明明白白。”

“陛下在渭橋的確遇刺。”李瑋毫不猶豫地說道,“襄陽特使徐庶、石韜、孟建失蹤,說明叛逆們的確策劃了刺殺天子一案。陛下何時到長安,只有朝中大臣知道,因此朝中肯定有大臣參予了刺殺。刺殺天子的目的是什麽,相信你們比我更清楚。先帝唯一的子嗣突然被弑殺,長安會發生什麽?長安會崩潰。我們一時無法重建皇統,天下將傳遍大將軍弑君的謠言,州郡會背叛,軍隊會背叛,平叛將遙遙無期,中興大業將遭受重創,南北對峙的局面將不可避免地成為現實,大漢將分裂,甚至可能就此傾覆。”

“叛逆們來議和,本身就是一個陰謀。很多大臣一再上書告誡,但殿下和丞相大人根本聽不進去。”李瑋痛心疾首,“殿下和丞相大人為什麽要一意孤行?為什麽?原因我們都知道,而這也是導致今日朝堂爆發危機的重要原因。”

“朝堂遭此重創,需要一段恢復時間,平叛征伐將不得不推遲。”李瑋恨聲說道,“叛逆們的奸計成功了,他們贏得了喘息時間,朝廷將為此付出慘重代價,中興大業將受到嚴重挫折,這個罪責難道還不夠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