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0章.問鼎中原 第15節(第4/5頁)

張昭是徐州彭城的名士,在江東屬於流寓士人,是最早追隨孫策南下江東的部屬。他江淮一帶名氣雖然很大,但在江東卻得不到門閥世族的認同,無法幫助孫權迅速穩定江東三郡。當然了,他更無法駕馭強悍的江東眾將了。

現在周瑜留在了秣陵,孫權面臨的最棘手最艱難的問題全部解決了。

周瑜是建威中郎將,是江東僅次於孫策的高官,由他在名義上督領江東四郡的軍政,完全符合大漢律的規定。江東的郡縣大吏和江東軍的各級將領無法提出異議。

周瑜手上有軍隊,武力強悍,他對孫權的公開支持,等於讓孫權的實力驟然暴增。

孫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完全控制江東軍。江東軍的構成很復雜,有孫堅的老部下,比如程普、韓當等人。有孫策從江北帶來的部曲,比如蔣欽、周泰等人。有孫策從江東招撫的大將,比如董襲、太史慈等人。有吳景、孫靜、孫賁等人的部曲。這些人中,孫堅的老部下和吳景、孫靜、孫賁等宗族軍隊在孫策死後,當然聽命於孫老夫人,免得被卷入家族權力之爭。孫權的背後是孫老夫人,孫權理所當然得到了這些軍隊的支持。不過,孫策的私人部曲和忠誠於孫策的江東將領卻不會聽從孫老夫人的,孫權無法直接控制的也就是這部分軍隊。而這部分軍隊偏偏又是江東軍的主力,這使得孫權的位置搖搖欲墜,充滿了危機。

周瑜留在秣陵,大軍主力就在皖城、居巢和采石磯一帶。秣陵稍有風吹草動,周瑜的大軍就能迅速殺到。江東諸將迫於威脅,即使對孫權非常不滿,也不敢公開挑釁,更不敢心生不滿,圖謀不軌了。在周瑜的保駕護航下,孫權可以順利繼承孫策的軍隊和財產,並逐漸建立和鞏固自己的勢力。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周瑜此刻出面主掌江東軍政,可以利用他的諸多優勢,幫助孫權迅速穩定江東。

周瑜出身於淮水一帶的高門望族,和江東諸多門閥富豪有很深的關系。他在穩定江東郡縣的過程中,采用了和孫策截然不同的辦法。孫策揮刀殺人,周瑜盡力安撫。時間證明,孫策是錯誤的,江東三郡的局勢至今不穩,在他死後,更是瀕臨崩潰的邊緣。周瑜主掌江東軍政,憑借這幾年他在豫章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得到江東門閥富豪的信任,並借此機會改善孫家和江東門閥富豪之間的關系,緩和雙方之間的矛盾,讓江東局勢盡快穩下來。

周瑜以建威中郎將的身份留在了秣陵,和討虜將軍府長史張昭共理江東諸事。

此刻擺在周瑜面前的難題太多了。首要之務是給孫權一個合法的身份。孫權如果遲遲不能得到主掌江東的合法身份,時間一長,江東必然出事,甚至連孫家內部都有可能大打出手。

孫策重傷之後,顯然考慮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讓孫賁以最快的速度趕赴河北。孫堅北上討伐董卓的時候,孫賁曾追隨征戰,和河北很多大將都有交情。此次中原大戰,江東軍參加了聯軍,因此想和河北李弘重修舊好,有一定難度。為了確保議和成功,只能派孫賁北上,目前江東也只有他有這個遊說的資格。本來還有一個更合適的人選,那就是朱治,但朱治和孫輔、魯肅一起在中原大戰中全軍覆沒,至今生死未蔔。

孫策之所以要改投河北,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想利用河北的武力拖住徐州曹操,以保護江東,但周瑜、張昭、張纮等人卻認為孫策這個辦法是個大大的昏招。

孫策的討虜將軍,周瑜的建威中郎將,還有江東各郡太守,都是南陽朝廷天子拜封的(最早這個天子在兗州昌邑,現在到了南陽,應該稱呼為南陽朝廷的天子了),江東上上下下一直以來都是尊奉這位天子。一旦改弦易轍,江東極有可能叛亂叠起。現在除了死去的孫策外,包括孫權在內,都認為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改投河北,背叛南陽朝廷的天子,等於拱手送給曹操、劉表攻打江東的借口。此策大為不妥。

周瑜當機立斷,再派使者,急赴南陽,為孫權討要官職。

“如果伯陽(孫賁)和河北議和,晉陽朝廷的天子也拜封了一個官職,如何是好?”張昭問道。

“拿著就是。”周瑜毫不在意地說道,“現在江東危急,腳踩兩條船是最穩妥的辦法。曹操和劉表如果打我們,我們就投河北,請河北出兵攻打徐州。如果河北威脅到了江東的生存,曹操、劉表必定會與我們議和,這時我們就幫他們打河北,乘機消耗曹操和劉表的實力,繼而尋找機會攻打江北和荊州,拓展江東的實力。”

周瑜的建議得到了眾人的贊同,但周瑜關於江東大吏本土化的建議卻遭到了張昭、張纮、秦松等人的極力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