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6章.成事在天 第11節(第2/3頁)

“河北財賦,有九成要依靠冀州。冀州遭災,財賦銳減,我們無論用什麽辦法,都無法變出錢財和糧食,所以……”張溫停了一下,苦笑道,“我們只能想盡一切辦法減少開支。”

“縮減開支?”李弘沉吟良久,“這好象不是什麽好辦法。”

“是啊,的確不是好辦法。縮減開支,首先就要削減河北諸府的日常費用和河北各級官吏的俸祿,其次就是要削減北疆軍將士的軍餉。至於出兵打仗,那就更不要想了,我們這兩年打不起仗。”趙岐對李弘說道,“這兩年北疆軍既然不打仗了,大將軍是否考慮大量裁減軍隊?”

李弘神情冷峻,連連搖頭。“這次勤王失敗,關中和洛陽未能一戰而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兵力不足。我看,北疆軍不但不能裁減,反而要增加。另外,河北遭災,無家可歸的災民要賑濟,受災郡縣要恢復重建,各級官吏們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大家都非常辛苦,俸祿不能減。”

既不削減官吏們的俸祿,又不裁減軍隊,更不增加賦稅,財賦開支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賑濟救災的開支,河北哪來這麽多錢糧?諸位老臣們異口同聲表示反對。

“大將軍,你如果執意要這麽做,最後受苦受難的是百姓。沒有糧食,賑濟力度又不夠,災民們會死的。”馬日磾激動地勸阻道。

“災民得不到賑濟,餓莩遍野,那是誰的錯?”李弘大聲說道,“官吏們辛辛苦苦,沒日沒夜的操勞,最後拿不到俸祿,那又是誰的錯?北疆將士們浴血奮戰,最後連肚子都吃不飽,那又是誰的錯?”李弘指著自己的鼻子說道,“是我的錯。”接著他又指著張溫等人說道,“也是你們的錯。我們一再說改制興國,但改制幾年了,我們竟然連一場災難都無法度過,這樣的改制難道能中興大漢?我看不到中興大漢的希望。”

“如果黃河隔三岔五爆發大洪水,如果大漠和邊郡時不時爆發大雪災,如果幹旱和蝗災接連不斷,如果河北陷入一場又一場的災患,我們是不是就此等死?是不是就此眼看著社稷崩潰,漢祚滅絕?”

大堂上鴉雀無聲,眾人隔入了沉思。

“大將軍,在今日這種絕境下,你還有什麽更好的解決之策?”蔡邕思索了根久,實在想不出什麽妙策,於是拱手問道。

“糧食從哪來?錢財從哪來?土地,都是土地。”李弘用手拍拍地面,一字一句地說道,“河北受災了,財賦減少了,但土地沒有少,人口沒有少。我們有土地,有人口,怎麽就沒有辦法養活官吏,沒有辦法養活北疆軍隊?官制、兵制為什麽就不能和土地制度互相結合,各得其利?”

“當初我們為什麽要實行軍屯?軍屯可以利用閑置的荒地養活士卒,養活軍隊,這是軍屯的優點。但軍屯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無節制的役使屯田兵,使得屯田兵不堪重負,怨聲載道,逼得我們不得不逐步取消軍屯。取消軍屯,也使得我們失去了兵源,失去了軍屯的優點。但我們為什麽不能想個辦法,盡可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軍屯的優點,讓我們既能利用土地養活士卒,又能保持充足的兵源?這樣我們的軍隊數量增加了,軍資卻大幅減少了,這比單純地削減軍隊和縮減將士軍餉不是更好嗎?”

“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把兵制、田制和賦稅制度相結合,讓三者互補長短,讓土地能同時養活士卒和他們的一家人,這對穩定河北,穩定軍心,提高北疆軍彪悍的戰鬥力不是有更大的好處嗎?只要有土地,我們就有兵源,士卒們就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河北就能節省一筆巨額開支,財賦無形中就得到了增長,有什麽不好?”

“由此類推,既然軍隊的財賦問題能解決,官吏的俸祿為什麽不能解決?河北各級府衙可以擁有自己的官田嘛。這官田的收成就是官吏的俸祿。官吏走了,不在了,官田還在,還可以給繼任者繼續提供俸祿嘛。只要有土地,官吏們就有俸祿,這樣既能解決河北財賦的緊缺問題,又能增加各級官吏的收入,有什麽不好?”

大堂上先是一陣沉寂,接著崔烈一躍而起,激動地舉臂歡呼,“河北有救了,大漢有救了。大將軍,好辦法,好辦法啊……”

張溫、馬日磾、趙岐、丁宮、蔡邕等人圍坐在一起,小聲議論了幾句,然後不約而同地鼓掌相慶。

“這辦法,真的可以用嗎?”李弘對諸位老大人的強烈反應有點難以置信。

“可以用,是中興大計,是中興大計啊。”崔烈沖上來,狠狠地打了李弘一拳,眼眶裏竟然有點濕潤,“先帝沒有看錯人,先帝沒有看錯人啊。大將軍,這辦法既能保征強大的北疆軍,又能節省財賦開支。將來天下平定了,大漢有個十年、二十年的發展,必能重現當年的‘文景盛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