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2章 如臨深淵 第10節(第2/3頁)

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的名義掌領內廷的尚書台,他不讓朝廷參與皇室事,卻代表皇室過問朝廷事,如是則皇室超越在朝廷之上。本來尚書台的尚書只是皇帝的內廷秘書,而內廷諸職又隸屬於禦史中丞,現在禦史中丞成了擺設,皇帝成了聾子,皇帝當然不願意了。於是孝宣帝便恢復舊制,仍有禦史中丞統領尚書,諸事由禦史中丞呈禦史大夫,再到丞相,內廷與外朝隨即聲氣相通。如此則大司馬大將軍權柄漸輕。

孝宣皇帝親政二十年,吏治清明,百姓安居,國家昌盛,有“中興”之稱。

孝宣皇帝駕崩後,霍氐一族也就立即灰飛煙滅了,但孝宣皇帝的改制也隨即失敗。皇權獨大,相權沒落,大司馬大將軍等外威依舊輔政,內廷依舊權重,外廷依舊權輕,於是積弊成災,就有了王莽篡漢之禍。王莽便是由大司馬大將軍輔政,繼而獨攬權柄的。

光武皇帝中興社稷後,吸取了前朝敗亡的教訓。他先把尚書台的權力加重了,自己獨攬權柄。然後把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三公”改為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一個“公”統領三個卿。三公只是名位崇高而已,實權則在尚書手中。換句話說,國家權柄都是皇帝一個人的,他把皇權和相權,皇室和朝廷分開的原則徹底拋棄了。

光武皇帝中興了社稷,也埋下了傾覆社稷的種子。

“制度。”李弘突然意識到趙岐問這句話的真正意思。“老大人的意思,是要仿效孝宣皇帝,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權的制衡?”

趙岐驚喜地看著李弘,大聲贊道:“大人真乃奇才。”李瑋臉顯敬佩之色,不禁脫口問道:“大人怎麽想到的?”

李弘不好意思地笑笑,“難道你們忘記了,當初籌劃建朝的時候,太傅劉虞大人、張溫大人,還有老大人,其他諸位大人,都反復對我解釋,為什麽要用舊制三公為朝廷構架。其中一個理由,就是要削弱皇權,把皇權和相權分開,以控制外戚和宦官專權。”

趙岐高興地連連點頭。

幾十年來,士人和奸閹為了爭奪權柄,屢遭失敗,究其原因,不是因為沒有武力,而是因為皇權至上,皇權淩駕於相權之上,完全失去了制約。

太傅袁隗大人和一幫大臣們策劃並發動了討董,從表面上看,是為了爭奪國家權柄,但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利用這個國家權柄,恢復舊制,重建皇權和相敘的平衡,從而鏟除沉疴積弊,重振社稷。說得難聽一點,就是要限制皇權,擴大相權。

袁隗大人為什麽要給袁紹那份承制詔書?袁紹、韓馥和討董聯盟的大吏們為什麽要執意重建皇統?我們幾個老家夥想了很久,終於從這個問題上,想到了袁隗大人突然改變既定討董之策的原因。因為當今天子已經十歲了,再過十年,天子行了冠禮之後,就要主政。用十年的時間重建舊制,根本不可能。

“為什麽?”李弘問道,“難道恢復一個舊制,十年時間都不夠?”

趙岐嘆了一口氣,“大人,你要知道,孝宣皇帝的改制失敗了,否則,怎麽會有後來的王莽篡國之禍?”

李弘遲疑了一下,問道:“孝宣皇帝的改制為什麽失敗了?”

趙岐搖搖頭,捋須說道:“因為石渠閣之議。”

孝宣皇帝雖然尊崇儒學,但他采用的是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的治國之策,所以他力主恢復舊制。認為把皇權和相權分開,把皇室和朝廷分開,更有助於國家的繁榮昌盛。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力的增強,權力鬥爭的激烈,朝堂上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部分大臣說要獨尊儒術,以德治國,要修改一些治國之策。一部分則堅持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之策治國,拒絕修改既定國策。於是,朝堂上下爆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經學辨議。

孝宣皇帝為了統一儒家學說,於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在長安未央宮北的石渠閣,召集了二十余位當代各類經學的碩儒講論“五經”異同。名士碩儒們論述了他們對經學的不同詮釋,再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後,由孝宣帝決定采取一種最合適的解釋,並把這種經學解釋作為官學。

參加石渠閣經議的有學《禮》的通漢、戴聖,學《詩》的張生、薛廣德、韋玄成,學《書》的周堪、林尊、歐陽長賓、張山拊,治《易》的梁丘臨、施讎,治《公羊春秋》的嚴彭祖,治《榖梁春秋》的尹更始、劉向等。

經議由梁丘臨提問,諸儒回答,太子太傅肖望之平奏其議,孝宣皇帝親自裁決評判。石渠講論的奏疏經過匯集,輯成《石渠議奏》一書,又名《石渠論》,共輯奏議一百五十五篇。經過這次會議,博士中《易》增立“梁丘”,《書》增立“大小夏侯”,《春秋》增立“榖梁”。本朝博士經說的分家,除《詩》學原有魯、齊、韓三家外,其余均始於石渠閣經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