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卷【亂世豪雄篇】第1章.危機四伏 第1節(第4/13頁)

李弘搖頭苦笑,“這些儒士做事不行,高談闊論起來倒是頭頭是道。”

“大人對這件事怎麽看?”王剪問道。

“各門各派的學術主張、治國之策,我認為都有長短,但對北疆來說,誰能解決北疆的穩定問題,誰能解決北疆數百萬人的吃飯問題,誰的學術主張、治國之策就是最好的,否則,都是閑聊胡扯的東西,對國對民半分好處都沒有。”

“大人的意思是不是說,你支持晉陽大學堂研習各類學術,從而為北疆的穩定和振興尋找最合適的治理之策?”王剪問道。

“當然這樣最好了。”李弘笑道,“比如說王符先生的《潛夫論》,其中的移民屯田戍邊、農工商並重發展對北疆就非常有作用,我們為什麽不能從中得到更多有利於北疆發展的策略?我就一直在看這書,從中受益匪淺。我讀了許多典籍,知道春秋戰國時,儒、墨兩家是當時學術的‘顯學’,名動天下,但當時法家也頗為各國所尊崇,商鞅、李斯,不都是以法治國的典範嘛。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我覺得現在北疆的治理之策距離這個法家的要旨還差之甚遠。北疆要想迅速恢復元氣,甚至恢復到孝武皇帝的繁榮,必須要做到儒表法裏,儒法互補,儒道互補,綜各家之長,才能有所成就。荀子所推的隆禮重法之術,我覺得就非常可取。禮法並重,有何不好?”

王剪贊賞地點頭說道:“大人說的有理。可惜,現在人太偏頗,有理智的人就更少了。”

李弘笑道:“孟子說,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如果先生能在晉陽大學堂重習荀孟之術,讓諸生都能理解這句話,都能記住這句話,或許偏頗之人要少一點。”

王剪猶豫了一下,問道:“大人突然提出讓北疆諸生研習荀孟之術,有何深意嗎?”

李弘急忙搖手道:“沒有,沒有,只是一個建議而已,我是一個武人,對學術之事、治國之策都是一知半解,讓先生見笑了。”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一章.危機四伏 第二節

三月下,洛陽。

天子的西遷車駕於本月初五到達長安。在主持西遷大任的太尉趙謙、司徒王允和司空荀爽的努力下,天子和公卿百官,朝廷各府衙都得到了妥善安置。相國董卓非常滿意,數次上奏天子,請求嘉賞三公大臣,尤其是司徒王允。

王允在任職河南尹的時候,因為對董卓曲意逢迎,矯情屈意,言聽計從,深得董卓信任。他被拜為太仆後,又因為鼎力支持西遷,積極安排西遷諸事,更為董卓所贊,隨即被拜司徒,委以主持西遷重任。王允這種阿諛奉承、喪失氣節的做法,遭到了朝中諸多公卿大臣的鄙視和抨擊。王允不為所動,就象沒聽到一樣,只顧埋頭做事。雲台的典籍、宗廟器物和皇宮用具被他率先指揮人手搬到了長安,速度奇快。王允到了長安後,董卓隨即把朝政盡數托付於王允,由他全權處理國事,對他非常信任,而王允也沒有辜負董卓重托,把朝政安排得穩穩當當,而且還趁著這個機會,在三輔郡縣和朝堂安置了許多自己的門生故吏和朋友。王允的卑劣行徑令公卿大臣切齒痛恨,光祿大夫蔡邕甚至揚言要把他的無恥寫到《漢史》裏去。(蔡邕回到朝廷後,奉旨再度主持編纂撰寫《漢史》。)

公卿大臣越是上奏彈劾王允,董卓就越是信任他。

這時,從長安傳來了許多不好的消息。先是匈奴人的鐵騎遊戈於馮翊郡北部區域,威脅了長安的安全。然後是北地郡太守宋文以籌建牧馬苑為名,領兩千郡國兵進入了蕭關,屯兵於六盤山北麓,隱約也有威脅長安的意思。而更嚴重的是,韓遂、馬騰等西涼叛軍趁著京畿大亂的時候開始攻擊漢陽郡了。這個消息不是傳聞,而是真的,是漢安都護皇甫鴻帶回來的。因為西上酒泉的路被叛軍截斷,皇甫鴻只好返回了長安。

此時,董卓已經同意了李弘的制衡之策。李儒已經到河東和李瑋商議具體辦法了,所以長安北面的威脅很快將解除,至於西涼叛軍的事,董卓也胸有成竹。他和韓遂、馬騰都是西疆的老朋友了。自己現在又主掌大權,完全可以滿足韓遂和馬騰提出的條件。何況自己也早有招撫他們的意思,有這兩人在西疆,自己就無須擔心腹背受敵了。

董卓雖然不擔心別人威脅長安,但他卻極度擔心長安和西疆的百姓暴發叛亂。糧食短缺問題已經成了自己能否度過這場危機的關鍵了。

關中的糧價已經漲到八千錢一石,但無論糧價怎麽漲,關中缺糧是事實。關中無糧,西疆自然也就岌岌可危了。目前關中、關西的門閥迫於形勢,已經陸續開倉賣糧。然而這些糧食數量有限,相對於關中、關西和西疆數百萬人口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