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2章.日蝕蒼黃 第15節(第3/5頁)

李儒哀求道:“大人,遷都之議萬萬不可,這不是飲鳩止渴之計,而是飲鳩即死之計。如果社稷傾覆,大人的權柄從何而來?大人一生的宏圖大志又如何實現?”

董卓想了很長時間,最後非常疲憊地說道:“我也知道遷都不好,但我氣啊,我心裏這口氣咽不下去啊。”

“洛陽的門閥士人四處造謠,說我要遷都,我這罪名算是背定了。我現在就算是西遷天子,但在他們的嘴裏,和遷都又有什麽區別?如果平叛打贏了,我繼續執掌權柄,把天子和朝廷再遷回來,或許還有洗清罪名的機會。但我現在根本看不到打贏的可能,我更看不到回遷天子和朝廷的機會。這一去,我們恐怕再也回不來了。”

“現在的形勢你們也清楚,我們沒錢,糧食也不多,十萬大軍沒錢沒糧怎麽打仗?長安修建宮殿要錢,西遷天子和朝廷要錢。目前大軍駐守關隘和城池還能對付,但一旦開仗我們就難以為繼了,所以這西遷之計必須要立即開始。我們要把關東的每一個錢,每一粒糧食都收到庫裏來。理由是什麽?西遷天子和朝廷需要這麽做嗎?只有遷都才是最好的理由。”

“我們能擊敗叛軍嗎?也許可以,他們畢竟兵力分散,各人心懷鬼胎,一盤散沙而已。但我們能控制所有的州郡嗎?這顯然不可能。他們是門閥世家,有成千上萬的門生故吏,即使敗了,他們還可以各自回到州郡繼續和我們為敵。我們呢?我們有這麽大的力量到各地去平叛嗎?這顯然也是不可能,最起碼這幾年不可能。我們無論打哪一個,其他地方都會支援,我們打不贏的。”

“士人的力量遠遠比我們強大,即使是袁隗一個人的實力,也比我董卓厲害。而且這些反叛的士人不是白癡,他們知道順從我遲早都會死,所以分化也好,讓他們自相殘殺也好,最後他們都不會回到洛陽。除非我們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消滅所有的人。但這需要時間,我已經六十歲了,活不了多久了,所以我要遷都,我要把他們逼得想不打都不行。大漢社稷傾覆在即,這些自以為是的大漢中流砥柱敢不舍命相救?”

“龍驤將軍徐榮到洛陽的目的是什麽?幫我們平叛嗎?絕對不是。驃騎大將軍幫我們平叛,等於是和大漢國的士人們公然決裂,等於給北疆的未來插上一把鋒利的長劍,豹子不會愚蠢到這種地步。北疆這幾年要想平安度過危機,最需要的就是門閥和士人的幫助。徐榮到洛陽來幹什麽?無非兩個目的,一是想趁機殺掉我,由驃騎大將軍來控制洛陽,穩定局面。殺掉我的辦法有很多,可以和叛軍裏應外合攻陷洛陽,可以和洛陽的士人聯手發動兵變。其次就是維持一個僵持局面,既阻止我攻擊叛軍,也阻止叛軍攻擊我,只要雙方不打仗,大漢即使危機重重,北疆也不會出事。但時間一長,叛軍的力量就會逐漸增加,而我的處境卻越來越艱難,最後我們錢糧斷絕,唯有西退長安而已。所以我要遷都,我要逼著豹子速速南下,我要逼著他和我聯手,然後我們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攻擊叛軍,殺盡叛逆。”

李儒和田儀驚愣無語“如果驃騎大將軍堅決不出兵,大人將如何應對?”田儀忐忑不安地問道。

“我就一把火把洛陽燒了。”董卓大笑起來,笑聲淒涼而無奈,“我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休想得到,反正我已經背下了惡名,也不在乎多背幾個,我把洛陽燒了,大家玉石俱焚。”

正月十五,相國董卓奏請天子,遷都長安。

同一天朝議上,董卓宣布了遷都具體事宜。眾臣激烈反對,朝議一度陷入僵局。太傅袁隗聞訊之後,立刻抱病上朝,大罵董卓為禍國之奸臣。董卓不為所動,堅持己見。

董卓說,今世上有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西頭那個漢當然是指高祖皇帝立都長安,而東頭那個漢肯定是指武帝皇帝立都洛陽。至於鹿走入長安,當然是指要遷都長安,以保無虞了。高祖皇帝建都長安,共歷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陽,到現在也是十一世了,從時間上來說,恰恰合適。

過去高祖皇帝和光武皇帝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建都於長安和洛陽,結果創下了不朽功績,建下了大漢四百年基業。今大漢國紛亂多年,社稷飄搖,我們應該按照《石包讖》的說法,遷都長安,以上應天意,下順民心,重振大漢。

司徒楊彪說:“遷都改制,是天下大事。殷代盤庚遷都毫邑,就曾引起了殷民的怨恨。光武皇帝之所以建都洛陽,是因為我大漢遭遇王莽之禍後,長安宮室被毀,純屬無奈之舉。我大漢建都洛陽歷時已久,百姓早已習慣,現在突然無緣無故地拋棄宗廟與先帝陵園遷都長安,肯定會驚動百姓,導致天下大亂。那《石包讖》不過是一本專談妖邪的書,和國運怎麽扯得上關系?一首童謠也能讓大人決定遷都?大人到底是處理國事還是處理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