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2章.日蝕蒼黃 第15節(第2/5頁)

董卓就是不明白,自己輔佐幼主主掌國事四個月,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自問也沒有做下什麽擅權誤國的壞事,為什麽就成了大漢最大的奸佞?各地州郡的士人說自己有十惡,首惡就是廢黜少帝,可廢黜少帝的事是公卿百官一起幹的,而且當時太傅袁隗還參隸尚書事主掌國事。現在太傅袁隗沒罪,公卿百官也沒罪,這罪責突然就成了我一個的了。這世上有極度無恥的人,但董卓沒有想到這世上有這麽多極度無恥的人。

如果自己當初沒有進京,沒有主掌國事,自己還會是大漢國的奸佞嗎?董卓認為自己的下場好不了那處。不要說當初自己周旋於洛陽數個權勢之間,得了個兩面三刀的罪名,就是憑自己手上的軍隊,士人也會把自己打倒在地,勢必要殺之而後快。看看士人對驃騎大將軍的態度就知道。驃騎大將軍在他們的眼裏就是大漢國最大的隱患,認為此人不殺就不能保住大漢社稷。董卓想想就不寒而栗。武人難道當真就比士人矮一截?這江山是武人打下來的,為什麽最後反而要跪倒在這些士人面前,任由這些士人踐踏淩辱?

眾口鑠金的道理董卓明白,這次如果不把這些士人徹底擊敗,自己將永遠遺臭萬年。你們說我董卓亂政,說我將死無葬身之地,我就不信這個邪了。我這次就要把這天地倒過來,我要讓你們這些士人遺臭萬年。舉兵叛亂的不是我,亂政禍國的也不是我。該誰的罪名就該誰承擔。

董卓決定遷都。

當董卓把自己的決定告訴李儒和田儀時,遭到了兩人一致的反對。

李儒說,此時遷都,對社稷的破壞顯而易見。長安自赤眉火燒之後,宮室盡毀,兩百年來也沒能重建。如果遷都長安,不但要耗費大量的錢財修建宮室,還要重建大大小小的府衙。這對今日的大漢國來說根本無力承受。大人要想擊敗士人,揚名青史,首先是要完全控制權柄,其次是要治理好國家。遷都之舉,卻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則大人有損毀社稷的罪名,二則此舉更加坐實了士人對大人的誣陷,三則激起了眾怒。叛亂州郡會更多,而驃騎大將軍也會毀棄承諾,傾盡全力南下阻止大人遷都。洛陽如果被攻陷,大人即使占據了關中之險,但權柄又有多大?實際控制的州郡又有幾個?還奢談什麽治理天下?

“大人遷都,於國於己沒有任何好處,相反,正中了士人的詭計。從此大人權柄盡失,罪惡滔天,當真要遺臭萬年了。”

田儀也說道,大人遷都,無非是想利用關中之險阻擊叛軍於潼關之外,利用西涼的根基繼續把持權柄。或者說得更難聽一點,大人還想利用遷都洗劫關東,獲得大量財物。但正如長笙所言,大人會因此犯下毀國之罪,成為舉國之賊。大人偏安一隅,要權柄沒有權柄,要財物沒有財物,會活活憋死在關中。大人久經戰事,謀略出眾,怎會行此取死之計?叛軍分散京畿四周,人心不齊,實力也不集中,我們完全可以軟硬兼施,以聯合驃騎大將軍和分化叛軍為主,以防禦和攻擊為輔,取勝叛軍輕而易舉,不過就是個時間問題。

“洛陽雖是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但大人只要擊敗叛軍,就能迅速控制州郡,以手中權柄治理國家,振興大漢。相反,長安雖有崤函谷之固,據山川之險,沃野千裏,但只能偏守一隅,毫無做為,而且一旦洛陽失陷,關中被圍,出路盡數斷絕,那可就是一塊死地了。”

“昔日高祖皇帝憑關中之利得天下,為什麽到我這就不行了?”董卓不急不慢地問道。

李儒和田儀相視苦笑。

李儒說道:“此一時彼一時,差距太大了,原因也太多。簡單一點說吧,高祖皇帝時是打天下,大人現在是治天下,根本是兩回事。”

遷都關系到社稷的興亡,需要數年的準備,要仔細權衡得失。即使要遷,也要定下詳細的策略,否則不僅僅是禍國之舉,更是亡國之舉。遷都長安,至少需要數百億錢財,需要數年時間,宗廟、府衙、典籍哪一樣能少?僅僅搬遷東觀、雲台等地的典籍文卷大概就要數月時間,我們來得及嗎?做得到嗎?

平叛之戰要打應該在三月左右,也就是說,大人如果想在這短短兩個多月內完成遷都,那不叫遷都,那叫浩劫,叫亡國。

西遷天子和朝廷,已經可以確保天子的安全,可以分化士人、削弱士人的權勢,可以杜絕洛陽隨時爆發內亂的隱憂,可以掌握平叛戰場上的主動,也可以趁機聚斂財物為大軍提供糧餉。甚至在形勢極度不利的時候我們還可以迅速回撤關中。總之,西遷天子和朝廷已經足夠達到我們的所有目的,我們既能擁有西遷的所有好處,也能擺脫西遷的所有壞處,而大人既能搏得拱衛社稷的美名,也能占據擊敗士人平定叛亂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