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馬橫槍篇】第12章.日蝕蒼黃 第8節(第4/5頁)

“洛陽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大漢社稷和北疆的安危,所以車騎大將軍絕不會坐視不理。”賈詡站起來說道,“以車騎大將軍為後援是目前唯一解決危機的辦法。”

“遠水救不了近渴,先解決明天的事。”董卓說道,“這古文經博士到底能不能設?如果無關大局,我就奏請天子強行下旨了。我遂了袁隗的心願,看他還能怎麽辦?我就不信他敢置大漢社稷的安危於不顧。”

“現在不能設。”賈詡說道,“治書禦史司馬大人說的對,此事輕易不能動。太傅大人突然提出要設古文經博士,其目的無非是讓大人陷進士人紛爭的漩渦裏,讓國事陷於癱瘓,最後逼迫大人不得不引咎請辭。”

董卓難以置信地說道:“司馬防說,設立古文經博士有可能引發天下大亂,而你說的更玄乎了,一個古文經博士難道就值得朝中大臣們如此爭吵,連國事都要放棄不問?”

賈詡說道:“大人,這不僅僅是設立一個博士的問題,而是學術問題,是仕途和財富問題,更是門閥世家權勢爭鬥問題。”

董卓頭一暈,不說話了,聽賈詡解釋吧。

孝武皇帝獨尊儒術之後,以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傳》作為最高法典,奉為神聖,不準懷疑,並提出“天不變,道亦不變”。儒家學者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對儒學經典加以詮釋,遂出現並形成了“經學”。經學的讖緯化,導致《觳梁》的出現及今古文之爭。早年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突出人物就是揚雄,揚雄把儒學看成是做人的學問,他認為儒家精神應該是能以平常心對人對己。

孝成皇帝河平三年,光祿大夫劉向、其子劉歆等人奉旨校訂皇家圖書,整理先秦古籍,歷二十年而成《七略》。同一時間劉歆校勘了許多殘本古文,他認為古文文本要比今文文本可靠,於是他提出將古文也立為學官,結果遭到貶黜。劉歆忽視了許多問題,一是本朝以經學為生的人太多了,一旦朝廷把古文經學也立為官學,那吃經學飯的人就更多了,大家的仕途、財富、聲名都要受到影響;其次,古文文本沒有得到全面整理,沒有太多的人研習,古文又為大秦國李斯統一小篆前的六國書體,沒什麽人認識;而尤為重要的是,我大漢確立經學不是為了學術,而是為了治國,今文經學以《禹貢》治理黃河,以《洪範》察知天變,以《春秋》判決案件,以《詩三百》當作諫書,今文經學早期對大漢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古文經學典遠遠做不到這一點。劉歆的提議雖然沒有得到認可,但他所校勘的古文卻因此流傳了出去。

此後,一些篤信古文經的儒士開始在民間整理和傳授古文經,解釋古文經,如賈逵的《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許慎的《說文解字》、馬融注解的《周易》、《尚書》等古文經諸書,這使得古文經學逐漸達到了成熟的境地。古文經學注重學術化的考訂文獻、訓詁章句,尤其注重發掘經典中屬於周王朝的宗法和禮樂文化,而恰恰是這一點成為今古文經學之爭的焦點。

古文經學以《周禮》為大宗,今文經學以《禮記王制》為大宗,因此《周禮》成為兩派論戰的焦點。《周禮》傳授端緒不明,屢屢受到今文經學家的詰難,如碩儒何休就貶斥之為“六國陰謀之書”,而劉歆、馬融、鄭玄等古文經學家則譽之為“周公之典”。

《周禮》一書,體大思精,學術與治術無所不包。古文經學家相信《周禮》出自周公,書中有完善的官制和豐富的治國之道。《周禮》對官員、百姓,均采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之策。而這正是現在的大漢國所需要的。

“大人現在明白了沒有?”賈詡問道,“今古文經學之爭不是學術之爭,而是治國之策的爭論。今文經學主張獨尊儒術,以德治國,而古文經學主張儒法兼融、德主刑輔,兩者之間的治國之策有天壤之別。”

“由於本朝皇統屢絕,皇權旁落,外戚、奸閹和門閥士人權勢交錯,造成門閥勢力日益崛起,到今日終於成為決定大漢命運舉足輕重的力量。在他們眼裏,儒學理想的實現和宗族門第的財富權勢是相輔相成的,門閥士族的利益要遠遠大於大漢國的利益,道德、名節、抱負和博學成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大人,你看看現在的征辟和察舉之制最後選擇了哪些人走上朝堂治理國家?有大人嗎?有我嗎?”賈詡悲哀地搖搖頭,“是楊閥的楊彪,袁閥的袁隗,是馬閥、張閥、許閥……和我們沒有關系,我們終其一生不過就是一個郡縣小吏而已,治國只是我們的一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