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三國人物介紹-蜀(上)(第4/17頁)

209年(建安十四年)二十九歲

劉備上表立劉琦為荊州牧,趁機收復荊南四郡。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211年(建安十六年)三十一歲

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是年孫夫人歸吳,欲攜阿鬥以為質,亮命趙雲等截江奪回。

214年(建安十九年)三十四歲

劉備圍雒城一年不下,急調援軍入川,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217—219年(建安二十二年—二十四年)

劉備親率諸軍,進兵陽平關,爭奪漢中。亮奉命留守成都,足食足兵。

221年(章武元年)四十一歲

劉備建號稱帝,拜亮為丞相。是年備大舉東征,孫權稱臣於魏,被封吳王,亮留守成都。

223年(建興元年)四十三歲

劉備於白帝城病危,詔亮以托孤之任。後主禪繼位,改元建興,亮開府治事,封武鄉侯,總理蜀漢朝政。是年魏國諸重臣各有書於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籓。亮遂不報書,作《正議》以答之。同年,安撫蜀中三郡叛亂,遣專使與東吳和好。

225年(建興三年)四十五歲

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227年(建興五年)四十七歲

向後主上《出師表》,表明統一中原,興復漢室之決心,率軍屯駐漢中,準備北伐。是年,長子諸葛瞻出生。

228年(建興六年)四十八歲

一出祁山,聲東擊西,降三郡,收姜維。但因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兵敗街亭,致使全軍撤退。亮以二罪並罰,遂斬馬謖,同時上表自貶三等,以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同年十二月,二次北伐,出散關以攻陳倉,糧盡不克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

229年(建興七年)四十九歲

三度北伐,收取武都、陰平二郡,敗走郭淮,因功復丞相位。是年孫權稱帝,亮以魏國未滅,聯吳為上,乃遣衛尉陳震慶權正號。

230年(建興八年)五十歲

魏國曹真等數路進犯,但因子午谷道險難行,又為大雨所阻,魏明帝下詔班師。亮遂遣魏延、吳懿深入西羌,大破魏軍。

231年(建興九年)五十一歲

復出祁山,以木牛運;先於上邽擊敗魏軍,又於鹵城大破司馬懿。但因李嚴假傳聖旨,只得退軍,於歸途中設伏射殺魏國名將張郃。

232年(建興十年)五十二歲

屯兵漢中,休練士卒,制作木牛流馬,屯田積糧,準備與魏國長期作戰。

234年(建興十二年)五十四歲

知會東吳,東西並進,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司馬懿堅守壁壘,避不交鋒,亮遂臨戰屯田,與魏軍相持百余日,不幸積勞成疾,病逝軍中。臨終屬以後事,大軍安然退回,遵遺囑葬於定軍山。

人物傳記: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撫養長大,後因徐州之亂,避亂荊州,潛心向學,淡泊明志。後受劉備三顧之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動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蜀漢建立,拜為丞相。劉備伐吳失敗,受托孤於永安,輔佐幼主,外聯東吳,內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強魏。為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次北伐時采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積勞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其“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歷史評價:

陳壽:①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②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③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