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讖緯與《白虎通義》(第4/6頁)

三、《白虎通義》與讖緯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召集諸儒於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漢武帝以後,獨尊儒術,設立《五經》博士,東漢立十四博士,《易》則施、孟、梁丘、京氏,《書》則歐陽,小夏侯三家,《詩》則魯、齊、韓三家,《禮》則大小戴,《春秋》則《公羊》嚴、顏二家。經有數家,家有數說,各家都有繁瑣的章句,多者達數十、百萬言。白虎觀會議就是一次統一經義經說的會議。由漢章帝親自裁決,做出結論。又命令班固將會議結論加以編輯,統一整理為《白虎通義》。《白虎通義》是皇帝欽定的經學教科書,在漢代具有很高的權威性。《白虎通義》以今文經學為主,但亦兼采古文經說,其中大量征引讖緯,因為讖緯在當時被尊為“秘經”、“內學”,認為是孔子的心傳,微言大義所在,是儒學的精髓。所以說,讖緯裏吸取了大量的今文經說,而《白虎通》裏則吸取了大量的讖緯神學。

“天”是《白虎通義》裏最高的神,他是具有意志及無上權威的“上帝”。故又稱“皇天上帝”。(《白虎通義·三軍篇》)他能作威作福,譴告懲戒君主。《白虎通義·災變》篇說:

天所以有災變何?所以譴告人君,覺悟其行,欲令悔過修德,深思慮也。《援神契》曰:“行有點缺,氣逆於天,情感變出,以戒人也”……《樂稽耀嘉》曰:“禹將受位,天意大變,迅風靡木,雷雨晝冥。”

讖緯中的“天”是至高無上的神,故引《孝經·援神契》為證。“天”是有意志的,稱為“天意”,所以引《樂緯·稽耀嘉》為證。但是如果君主順承天意,使陰陽和諧,萬物有序,那麽“天”(上帝)也會降符端以示嘉獎。《白虎通義·封禪篇》說:

德至天則鬥極明,日月光,甘露降。德至地則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太平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五緯順軌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見,白烏下。

這些都是根據讖緯,《孝經·援神契》說:“王者德至於天則鬥極明,甘露降。德至於地,嘉禾生,蓂英起,秬鬯出。德至草木則朱草生。德至八表則景星見。德至鳥獸則鳳凰翔,鸞鳥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鹿見,白烏下。”《白虎通》的文字完全相同,只是未標名引《援神契》而已。

《白虎通義》與緯書一樣,以“天”(上帝)是至高無上,統理一切的。人間的帝王就是“天”的兒子,《白虎通義》說:“爵所以稱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爵篇》)這也是本於緯書,《周易·乾鑿度上》雲:“天子者繼天理物,改正統一,各得其宜,父天母地,以養萬民,至尊之號也。”《春秋·感精符》也說:“人主……父天母地,兄日姊月。”(《後漢書·李固傳》注引)關於天地萬物的生成,《白虎通義》也吸取了《易緯》之說。《白虎遁義·天地篇》說:

始起先有太初,然後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連,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後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為二光,號者為五行。……故《乾鑿度》雲:“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白虎通義》根據《易緯·乾鑿度》來講夭地生成論,認為先有“太初”,這是氣之始,然後有“太始”、“太素”。《白虎通義》同緯書一樣,雖然也講了不少“氣”、“元氣”,但在讖緯和《白虎通義》的哲學體系裏“元氣”或“氣”都不是第一性的,而是由具有人格神的“天”、“地”所派生。“太素”為“質”之始,“太素”以前還有虛無寂寞的“太初”、“太始”兩個階段,《白虎通義》與《乾鑿度》都是講的由無生有的唯心主義體系。從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神學目的論發展而為讖緯神學,一直到《自虎通義》的哲學體系正是一脈相承的。

“人”是受天命而生的,《白虎通義》說:“天命己使生也。”(《壽命》)但具體構成人的則是陰陽五行之氣。《白虎通義》根據緯書之說認為人的性情是受陰陽之氣所決定的。《白虎通義·憎性篇》說:

人稟陰陽氣而生,故內懷五性六情,……故《鉤命決》曰:情生於陰,欲以時念也;性生於陽,以就理也。陽氣者仁,陰氣者貪,故情有利欲,性有仁也。

這說明人是由陰陽之氣所構成。因為人的性情也來源於陰陽二氣。性本子陽氣,陽氣溫熱和煦,流轉運行,所以“性”主於仁愛親和。“情”本於陰氣,陰氣寒冷凝聚,故“情”表現為貪欲斂財,以下引《鉤命決》為證,宋均注說:“陽氣主於流運,故仁;陰氣主於積聚,故貪也。”“性陽情陰,《孝經·援神契》也是這樣講的,《援神契》雲:“情者魂之使,性者魄之使。情生於陰,以計念;性生於陽,以理契。”(《太平禦覽》卷886引《白虎通義·性情篇》說:“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是也。”案《易緯·乾鑿度》說:“八卦之序成立,則五氣變形。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五常。”可見《白虎通義》均據緯書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