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史篇】 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3/11頁)

[6]“伍中有不進者,伍長殺之;伍長有不進者,什長殺之;什長有不進者,都伯殺之。”——曹操《步戰令》;

“純所督虎豹騎,皆天下驍銳,或從百人將補之”——《三國志·曹純傳》裴注《魏書》

[7]夏侯惇曾督26軍留居巢;於禁曾率7軍救樊;而徐晃傳裏有曹操陸續派12營增援徐晃的記載。從於禁7軍共3萬余人推測,每軍大約5千人。當然,古代軍隊編制不一定如現代軍隊般整齊劃一,應會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

[8]《三國志·王平傳》、《三國志·楊戲傳》

[9]《通典》把牙門將與牙門將軍混為一談,有誤,牙門將軍為劉備自署的雜號將軍,趙雲、魏延先後擔任,地位比牙門將為高。曹操的《步戰令》中,牙門將與騎督地位相當,直接在前線督戰。而《三國志·鐘會傳》裏,曹魏滅蜀時候,牙門將已經成為曹魏別統一營的五品武官;《晉書·杜預傳》裏記載晉滅吳時,東吳的牙門將與郡守並列。

附錄:

《東漢末年曹魏部分人物官職升遷簡匯》

——資料均據陳壽《三國志》及裴注

曹操: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拜騎都尉—遷為濟南相(東郡太守)—典軍校尉—驍騎校尉—行奮武將軍—表為東郡太守—領兗州牧—拜兗州牧—建德將軍—遷鎮東將軍—(建安元年)假節鉞、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大將軍)司空、行車騎將軍—丞相—魏公—魏王

張遼:州從事—遷騎都尉(領魯相)—拜中郎將—遷裨將軍—行中堅將軍—蕩寇將軍—拜征東將軍—轉前將軍

樂進:軍假司馬—陷陳都尉—拜討寇校尉—行遊擊將軍—折沖將軍—遷右將軍

於禁:都伯—拜軍司馬—拜陷陳都尉—遷平虜校尉—遷裨將軍—遷偏將軍—拜虎威將軍—遷左將軍

張頜:軍司馬—校尉—遷寧國中郎將—拜偏將軍—遷平狄將軍—拜蕩寇將軍—左將軍

徐晃:郡吏—拜騎都尉—拜裨將軍—拜偏將軍—拜橫野將軍—平寇將軍—右將軍

夏侯惇:司馬—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領陳留、濟陰太守)建武將軍(領河南尹)—伏波將軍(都督二十六軍)—前將軍—大將軍

夏侯淵:別部司馬—騎都尉—(陳留、潁川太守)—行督軍校尉—典軍校尉—行領軍—行征西護軍—行護軍將軍—行都護將軍—征西將軍

曹仁:別部司馬—行厲鋒校尉—(廣陽太守)議郎(督騎)—行征南將軍—行安西將軍—行驍騎將軍—行征南將軍—征南將軍—車騎將軍

曹純:議郎參司空軍事,督虎豹騎

曹洪:鷹揚校尉—揚武中郎將—(諫議大夫)—厲鋒將軍—都護將軍—衛將軍

曹休:騎都尉,參都護將軍軍事—中領軍—領軍將軍

曹真:偏將軍—中堅將軍—領中領軍—征蜀護軍—鎮西將軍

李典:(潁陰令)—中郎將—(離狐太守)—裨將軍—捕虜將軍—破虜將軍

李通:振威中郎將—裨將軍—(陽安都尉)—(汝南太守)

臧霸:騎都尉—瑯邪相—加威虜將軍—遷徐州刺史—拜揚威將軍—遷鎮東將軍

孫觀:騎都尉—北海太守—拜偏將軍—遷青州刺史—轉振威將軍

文聘:江夏太守—加討逆將軍—遷後將軍

呂虔:州從事—襄賁校尉—領泰山太守—加騎都尉—加裨將軍

許諸:都尉—遷校尉—遷武衛中郎將—遷中堅將軍—遷武衛將軍

典韋:拜司馬—拜都尉—遷為校尉

龐德:州從事—遷校尉—拜中郎將—拜立義將軍

《歷代職官制度沿革》附表二:兩漢官秩俸給簡表

秩祿 俸 額 說 明

萬石 西漢月各350斛谷 “三太”、“三公”號萬石。金印紫綬

中二千石 西漢月各180斛谷 “中”:滿之意

真二千石 西漢月各150斛谷

二千石 西漢月各120斛谷

比二千石 西漢月各100斛谷 以上銀印青綬

千石 西漢月各90斛谷,東漢80斛

比千石 西漢月各80斛谷 東漢無此秩。西漢原有八百石,比八百石,成帝時廢去

六百石 西漢月各70斛谷

比六百石 西漢月各60斛谷,東漢為50斛 以上銅印黑綬

四百石 西漢月各50斛谷,東漢為40斛

比四百石 西漢月各45斛谷,東漢為40斛

三百石 西漢月各40斛谷

比三百石 西漢月各37斛谷

二百石 西漢月各30斛谷

比二百石 東漢月各27斛谷 比二百石為東漢新增。以上銅印黃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