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十一章 投降?(第3/7頁)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最終應驗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最後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何可綱死前,並不驚慌,也不憤怒,只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或許在他看來,這是最後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並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並不只他一個,堅持的方式,除死外,還有其它方式,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殺死何可綱後,祖大壽出城投降。

對於祖大壽同志,皇太極顯示了最高程度的敬意,比對兄弟還客氣,帶著所有高級官員出營迎接,連跪拜禮都免了,拉進大營後,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產,安排休息。

祖大壽很感動,隨即提出,希望為後金立功,並擬出了一個方案:

錦州的守將,都是自己的手下,雖然現在有巡撫丘禾嘉坐鎮,但只要能潛入城內,召集部下,就能殺掉丘禾嘉,攻陷錦州。

皇太極同意了他的方案,給祖大壽湊了幾百人,假裝大淩河逃兵,護送他進入錦州,並派出多爾袞率領軍隊,隱藏在錦州附近,等待祖大壽的信號。

信號是炮聲,按照約定,祖大壽如順利入城,應於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動手,殺掉丘禾嘉,如一切順利,就鳴炮通知城外後金軍,裏應外合,攻克錦州。

兩天後,在皇太極的注視下,祖大壽率領隨從,出發前往錦州。

事情非常順利,十一月一日,在後金軍的暗中護送下,祖大壽順利入城。

從某個角度看,皇太極是個生意人。

其實他並不相信祖大壽,所以勸降又放走,還客客氣氣地請客送禮,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報。

十一月二日,當他聽到錦州城內傳來炮聲時,他終於放心了,祖大壽傳出入城信號,這次生意不會虧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沒有聽到炮聲,很明顯,祖大壽還沒有動手。

第三天,也沒有炮聲。

就在他極度懷疑之刻,卻收到了祖大壽的密信。

這封信是祖大壽從城中送出的,大致內容是說,由於出發倉促,且錦州軍隊很多,身邊的人又少,暫時無法動手,過兩天再說。

既然如此,就多等兩天。

兩天,沒信。

又兩天,還沒信。

到第三個兩天,終於有信了。

皇太極又收到了祖大壽的信,寫得相當客氣,首先感謝皇太極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後訴苦,說錦州城內防布森嚴,難以動手,希望皇太極繼續等著,估計到來年,就能辦這事了。

被人涮了。

其實從開始,祖大壽就沒打算投降,堂堂大明總兵,怎麽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決定,投個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綱反對。

此時,祖大壽有兩種選擇,第一,當著大家告訴何可綱,我們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極的,等出去後,我們就找個機會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這麽幹,難保不被人舉報,保密起見最好別講。且何可綱本是個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麽假降?

第二;殺了他。

只能這樣。

於是何可綱死去了,祖大壽活下來,為了同一個目標。

事實上,祖大壽回到錦州後,啥都沒幹,就說自己跑回來了,繼續一心一意地鎮守錦州,堅決打擊皇太極。

但剛涮完人家,就不認賬,實在太過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時候,還是按約定放了幾炮,就當是給皇太極同志留個紀念,說聲拜拜。

至於送信解釋情況,說自己暫時無法下手,倒也並非客氣,實在是沒辦法,因為他的許多部下和親屬,還在皇太極那邊,自己跑了,還不客氣客氣,就扯淡了。所以這幾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確,就是說我雖然騙了你,但你也消消氣,別把事情做絕,將來沒準還能合作。

當然,關於這件事,也有爭議說祖大壽同志不是詐降,是真降,只不過回錦州後人手不足沒法下手,所以才沒幹。

這種說法是不太靠譜的,因為很快,他就接受了錦州防務,鎮守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沒幹。

袁崇煥終究沒有看錯人。

但這件事情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壽忽悠,也不是皇太極被忽悠,而是崇禎。

錦州守將,巡撫丘禾嘉是一個極其謹慎的人,雖然祖大壽沒說實話,但他已多方查證,確認了祖大壽的投降,並且寫成了報告,上報崇禎。

奇怪的是,報告送上去了,崇禎也看了,卻沒有任何反應,壓根就沒理這事,依然委任祖大壽鎮守錦州。

在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睜只眼閉只眼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