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 大結局 第十一章 投降?(第2/7頁)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後,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後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後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後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類型,故被稱為後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裏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裏沖,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裏,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不搭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後,居然慫了,且越想越怕,連夜就跑到皇太極那裏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幹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後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台,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裏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盡心機,先是往城裏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幹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麽?

吃人。

大淩河城裏,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禾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後金軍打死,也被城裏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系。

聯系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裏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並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於是,經過審慎地思考,祖大壽做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願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布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一個人反對——何可綱。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辭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絕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