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粉飾太平 第二十章 英雄的結局(第3/3頁)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後,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並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並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後的日子裏,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並不適於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於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於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後,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裏,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後朝鮮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於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裏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裏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裏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於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後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後,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後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余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於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於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裏與戚繼光一同戰鬥,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後,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