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部 大坂風雲 二 深夜密議(第6/8頁)

家康忽覺奇怪,一種感慨掠過心頭:我現在還不能死!

“哈哈哈,這簡直就跟在靈前守夜似的。好吧,吃完飯之後,讓柳生又右衛門把送到他手裏的京城、大坂的消息說說吧,權當消遣。”

宗矩一面恭敬地施禮,一面想,家康終於恢復了本性。事實上,初時他還在想,在這次議事時,自己恐怕得講點什麽,可一開始,家康就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反省,讓大家嚇破了膽,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議事主題上;看到大家才思枯竭之後,再用新的消息來刺激眾人。這便是在關原合戰時,家康經常采用的啟發眾人才思的策略。照此看來,家康心裏恐早就有了對策。

未幾,飯已用完,侍童奉上茶,退了下去。

“差不多了,又右衛門,聽說京城的本阿彌光悅又給你送來了消息。”家康一面剔著假牙,一面催促道。

“是。本阿彌先生似覺得,眼下的事態不宜再耽誤……”為了避免給眾人形勢險惡的感覺,柳生又右衛門努力保持著平和的語調。

“此話怎講?”家康應道,“他究竟是從何處看出來的?他原本就是個好操心的性急之人啊。”

“先生說,大坂城已經三次向加賀派出使者,不用說,目的就是為了邀請高山右近大夫,稱是近日想修築城池,才想請他去。”

“高山南坊怎麽說?”本多正信立即問道。關於這些,正純也知,他卻裝作不知情,一副漠不關心之態。

“右近大夫似立刻把此事稟報了加賀大人,便被利長公阻止了。可之後大坂又連連派去使者。據說右近大夫最近頗為心亂,他既欠加賀人情,又要對大坂城盡義理,立時陷入了兩難境地。於是,光悅先生認為,最終決定一切的,必然還是信奉。”

“他的意思是說,南坊要離開加賀?”

“先生也特意趕赴加賀,與加賀大人及橫山大人等會了面,他的推測是在此之後作出的,故甚是可信。”

其實家康早就聽到這個報告了,可他卻裝出一副第一次聽到的表情,頻頻點頭,“那麽,大坂那邊邀請高山的主謀是誰?”

“這個還不甚清楚。”又右衛門故意含糊,“只是最近,一個令人意外的傳言,似乎在大坂城紮了根。”

“什麽樣的傳言?”

“傳言說,大久保長安帶進城內的聯名狀,是為殉教而做的血盟書。他早就預料到會有今日,為了防備這一天,才特意制了那聯名狀。”

“為了殉教?”秀忠探出身子。

“是。這個傳言究竟是進城的神父杜撰的,還是由明石掃部、速水甲斐等捏造的,尚不可知。總之,不可掉以輕心。反正傳言的意思是說,長安已經看出,幕府早晚會摧毀大坂,這已是不可動搖的策略。”又右衛門注意到重臣們都驚訝得面面相覷,越發放緩了語氣,“長安原本並非豐臣家臣,但他亦非一個背叛天主的信徒。他從三浦按針來到大禦所身邊的時候起,就已料到舊教會有今日之危,遂忙與越前的秀康公商量,投奔了忠輝公。”

由於又右衛門語氣雖是淡漠,但實涉及要害,滿座之人皆是目瞪口呆,僵在當地。

“散布傳言的那人真是老謀深算。長安真這般想?但他本人已死,越前公亦仙去,一言以蔽之,死無對證。那人這樣說,是想巧妙地發揮那份聯名狀的作用。結果,所有人都像中了邪。”

“那麽,”家康催促道,“那個傳言紮根之後又能怎樣,又右衛門?”

“不用說,它會讓世人陷入錯覺,即大坂已被逼到了不得不反的境地。”

“大坂不得不反?”

“長安已故去了,大禦所身邊就成了三浦按針一人的天下。其證據是,英吉利、尼德蘭的使節堂而皇之在全日本遊歷,甚至要在江戶城拜領宅邸……只是這些,那還只算是舊教之危,而非大坂城之危。故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再次拿出那份聯名狀……大久保長安早就預料到此日,遂結了血盟。並且無意之中,以秀賴公為首的大坂重臣和近臣,也都一起簽了名。長安的遺族都被處決了,這份聯名狀必會落入將軍或大禦所手中,如此一來,亦便有了諸公今日的會合,而這次會合也就給大坂制造了一個借口:一次商討如何征伐大坂的軍事議事。”

“有理。”家康不動聲色道,“這傳言的制造者真是老到,為了給日後的騷動打下基礎,一定動了不少腦子。”

又右衛門只希望大家聽了之後不會大驚失色。可遺憾的是,除了家康,未有一人臉色不變。只有本多正信,雖然有些吃驚,驚愕背後卻透著一股森森的冷靜。

“但是,你說這傳言已經紮根,還有其他依據嗎?”家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