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岐州安民(第2/4頁)

“那崔太守在做什麽?”李慶安又問道。

崔太守就是險些被安上通敵罪名的崔寧,新任崔氏家族族長,也是前段時間崔家風波的中心人物,是李慶安的一顆眼中之釘。

不過田珍卻不懂李慶安的心思,他一豎大拇指,贊嘆道:“這個崔寧果然了得,令人敬佩!”

李慶安不露聲色問道:“怎麽個了得法?”

“前段時間有五千戶河北移民到來,朝廷要將他們安置在岐州,所用土地就是虢縣以北的升原渠邊上的岐王田莊,約五千頃良田,本來這些良田是要分給當地佃戶,但因為移民的到來,計劃就有變了,聽說當地數千戶佃戶非常不滿,便自發武裝起來,要和河北移民拼命,崔太守只帶兩名隨從深入佃戶村落,和當地的幾十名家族長老談判,他在那裏呆了三天三夜,那些要拼死護田的當地農戶居然被他說服了,同意讓出一半的土地給官府安置河北移民,真的不容易啊!令人敬佩。”

李慶安點了點頭道:“看來崔太守很得民心啊!”

“是!崔太守不愧是名門世家出身,清廉正直,而且極為體恤民眾,每逢清明、中元和臘八三個節日,他都要親自去探望孤寡,聽說十幾年來年年如此,他所任期過的州縣,在他的治下都人民安康,大災之年也能安居樂業,所有人提到崔太守,沒有不衷心贊揚他的。”

“是嗎?你說得我也有興致了,我倒想見識一下這個崔太守。”李慶安淡淡說道。

……

岐王田莊位於虢國縣以北,緊靠升原渠,是一片土地極為豐腴的良田,田莊一望無際,共有五千三百多頃,由附近的十幾個村莊,幾千戶佃農替他耕種,還有近千戶農奴,這是岐王耗用了十年的時間兼並而得,岐王早已死去多年,由他的幾個兒子將土地分割,但對外還是統稱為岐王田莊。

在李豫即位後,便掀起了一場針對權貴宗室的收田風暴,岐王田莊也不能幸免,第二批便被李豫沒收為官,岐王的幾個兒子也因此逃亡成都,成為反抗北唐的堅定支持者。

土地很早便被收走了,但分田卻一波三折,李豫去世後,分田事宜便陷於停頓,在政事堂剛剛通過分田令後不久,主管分田的李硯便被刺殺,使分田陷於停頓,隨後是李亨強行登基,非但不分田,還要將已分的土地收回,將來交還給原主人,直到李亨逃走成都,李慶安重建政事堂後,分田才再一次被提上日程,先是渭南縣的皇莊被分,那是一件標志性的事件,在它的引導下,關中各地都掀起了分田熱潮。

岐王田莊也是重點分田之一,按照屬地原則,岐王田莊的五千三百頃土地應該由附近的三千四百多戶佃農和一千兩百戶農奴分掉,有心人立刻算出,這樣的話,平均每戶將得一頃多土地,這無疑使當地農戶狂喜萬分。

盡管唐初均田令中,丁男可得田百畝,但那實際上只是一個額度,平均每戶能授田二十畝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當岐王田莊分田的消息傳出了,整個升原渠以北的農戶都沸騰了。

偏偏好事多磨,突然又傳出消息,五千河北相州移民也將安置在升原渠北,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將當地的農戶驚呆了,失落、憤怒、寒心,當地的農戶堅決拒絕河北移民到來,他自發組織起了農戶武裝來護田護家園。

岐州太守崔寧便是在這種危險的局面下孤身入村莊,與村民談判三天三夜,最終說服了村民,分一半田給河北移民,並接納他們在升原渠北安家。

崔寧的理由很簡單,官府從來就沒有正式下文將岐王田莊全部分給農民,所謂分田都是農戶自己的傳言,岐王田莊將一分為二,其中兩千三百頃作為分田,而另外三千頃作為官廨田,這次安置五千戶河北移民用的就是官廨田,和當地農戶無關。

但作為補償,崔寧也承諾,若河北局勢穩定後,必然會有不少河北移民返鄉,屆時返鄉移民退出的土地官府便不再收回,將分給當地農戶,如果當地農戶不接受這個方案,官府將不再無償劃分岐王田莊,而是用贖買的方法,由原主人交出當初賣田的錢,將土地贖買回去。

就在崔寧這種軟硬兼使的威逼利誘下,當地鄉黨最終接受了崔寧的分案,同意河北移民參與分田。

九月底,第一批兩千戶河北移民抵達了虢縣,他們是來自河北相州的移民。

升原渠是渭河以北的一條灌溉水渠,幾乎橫穿整個虢縣,長約百裏,在升原渠兩岸分布著數萬頃良田,是虢縣乃至岐州的重要產量區。

天還沒有大亮,田野上籠罩著一層牛乳般的霧氣,空氣中帶著一絲寒意,升原渠是一條寬約五丈的河渠,從渭河引水,水量充沛,灌溉著兩岸數萬頃良田,此時的升原渠也彌漫在一片濃霧之中,霧氣中,一隊騎兵飛馳而來,約三百余人,為首之人正是李慶安,後面跟著他的三百名親兵,李慶安雖然帶了三千騎兵,但他怕擾民,將讓騎兵駐紮在十幾裏外的一座軍營中,他自己只帶了三百騎兵,只要能替他傳遞消息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