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激戰步師(第2/3頁)

“大將軍快看!”

一名親兵指著城頭喊道:“他們把女人和孩子全都弄上城了。”

李慶安不由輕蔑地一笑,他已經嗅到了吐蕃軍怯弱的氣息,把女人和孩子弄上城做擋箭牌,不更說明了他們的怯弱嗎?

這些吐蕃軍並不懂得什麽叫戰爭,戰爭就是軍人變成野獸後的一場搏鬥,沒有什麽憐憫之心,在戰爭面前,最不值錢的就是人的生命,無論是士兵還是老弱婦孺。

“傳我的命令,戰車出戰!”

轟隆隆的鼓聲再次敲響,從唐軍大隊身後出現了兩百部戰車,這是安西傾注多年心血打造的一種重型武器,體型龐大,有六個輪子負重,整個馬車廂是用夷播海沿岸的特有的百年鐵木制造,木質極為細膩厚實,是安西軍制作盾牌的原料,這種鐵木實際上是一種橡木,不怕火,不懼刀砍,堅硬異常,只有床弩在一百五十步內才能射穿它,軍匠又在外面包裹了一層鐵皮,使它更加堅固,一輛車廂長約三丈,寬一丈五,高一丈,由二十四匹高大雄壯的大宛馬拉拽,在中原地區,這種用馬的奢侈是無法想象,但在安西卻能輕易辦到。

每輛車內可以藏三十名弓弩手,車廂四周都開有射擊孔,另外在車內還有床弩和絞盤式的小型石砲,也就是發石機,而並非杠杆式投石機,這種石砲可以將二十斤重的物體發射到三百步外,這種戰車實際上就是一種古代的重型坦克。

雖然它顯得有些笨重而且速度不快,但在集群作戰中卻能發揮出極大的威力,尤其安西軍工匠發明了均勻燃燒的引線,這就對震天雷控制距離和時間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遠距離投擲震天雷便成為了可能,戰車的威力便可以加倍地發揮出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震天雷並不是李慶安的發明,它是在兩百多年後的宋朝被軍匠發明,是火藥用到一定程度上的必然產物,在唐軍不惜代價和成本的研制下,在數百名經驗豐富火藥軍匠的反復試驗下,經過幾年時間的潛心研制,它會同樣會出現,李慶安只是指明了一個用鐵殼的方向。

其實唐軍的火藥軍匠在去年時也發明了突火槍,也是用竹筒發射鐵砂,但這種武器並不實用,射程只有十幾丈遠,使用繁瑣,而且兩三次就會損壞,遠遠不如唐軍的弓箭犀利,而這時唐朝的鍛造技術也無法達到制造無縫槍管的程度,因此他們便放棄了對突火槍的研制,而重點研制簡單實用的震天雷。

和去年花剌子模之戰相比,震天雷開始出現了小個型和巨大型,小個兒型一個重十八斤,大小儼如一只扁圓的小西瓜,就是為了配合戰車使用而特地研制,而巨大型震天雷重約兩百斤,儼如一口大缸,用來爆炸城墻極為有效。

今天兩百輛戰車並沒有運載弩兵,而是裝載了一架小型發石機,固定在車廂內,由三名士兵操作。

在李慶安的一聲令下,兩百輛戰車轟隆隆向步師城駛去,唐軍的斥候早已經探察清楚,步師城內沒有投石機,吐蕃軍沒有一件遠投武器,吐蕃軍並不善於守城,盡管他們從唐朝學到了不少技術,能打造鋒利的武器,能造弓,能打制堅固的鎖子甲,但要他們也能像唐軍那樣,打造各種重型武器和各種高質量的兵器,形成一套完善的軍工體系,他們卻沒有那種能力。

對於守城,吐蕃軍用的依然是最原始的辦法,用滾木礌石,和唐軍展開近身肉搏戰,但今天他們卻有幸看到了天下最先進和最犀利的武器:唐軍第一次使用的兩百輛六輪戰車。

六個車輪,龐大如房間的車廂,二十四匹雄駿的戰馬,只見塵土飛揚,遮天蔽日,兩百輛戰馬一起奔來的氣勢,將城頭上的吐蕃士兵驚得目瞪口呆,兩百輛戰車在距城墻約兩百五十步時停住了,調轉馬頭,將車尾對著城墻,這時,車廂尾部的蓋板掀開了,露出一架架通身漆黑的石砲,左右兩名唐軍已將絞盤上緊,一只暗紅色的扁圓形震天雷安放在石砲上,蓄勢待發,拖著一根兩尺長的慢速導火線,一名唐軍點燃了引線。

引線上有刻度,兩百步,兩百五十步的距離都有,但戰車的站位卻沒有那麽精準,為防止震天雷過早射上城頭不炸,被敵軍用水澆滅或者斬斷引線,一名工匠發明了一種特殊的設計,在震天雷上做了一個鐵罩子,使最後三十步的引線能在鐵殼內部燃燒。

每一顆震天雷都刻有制造工匠的名字,若出現啞雷或者提前爆炸,將追究工匠的責任,這種追究責任不僅僅用在重要的火器上,唐軍所有的兵器上都有工匠刻名,以便於表彰或者追責,這就保證了工匠制造每一件武器都兢兢業業,什麽‘平時多流一滴汗,戰時少流一滴血’之類的口號並沒有用,只有嚴密而完善的制度和流水線般的分工作業,才是真正有效的管理和質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