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斬斷後路

距離是李慶安得不到最新情報的主要原因,長安與吐火羅相距萬裏,就算用飛鴿接力的方式,最快也要十幾天之後了,而此時安西軍已經發動了對吐蕃人的戰爭。

吐火羅以阿姆河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吐火羅的主要城市和國家都分布在阿姆河兩岸,但主要是集中在南岸,在北岸有解蘇國、王庭國和姑墨國等國,其中的解蘇國目前被唐軍占領。

解蘇國是費爾幹盆地的南緣,這裏群山連綿,地形十分復雜,既有雪峰冰山,也有沙漠瀚海,延綿百裏的高山峽谷也隨處可見。

從解蘇國向南便是王庭國,王庭國是吐火羅一個極為重要的國度,有大片耕地,農業十分發達,人口僅次於月氏國,都城步師城是吐火羅的第二大城市。

正因為王庭國在吐火羅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吐蕃人在王庭國內駐紮有重兵,四萬余吐蕃軍便駐紮在王庭國都步師城的附近,唐軍劍指吐火羅,第一戰就是步師城。

三月,吐火羅的春天已經來了,春風吹綠了阿姆河兩岸,堅冰破裂,河水冰雪消融,河水咆哮、奔騰湍急,數十裏外可聞激水沖擊河床的巨大轟鳴聲。

阿姆河從步師城調頭向北,一城一河相距約十裏,站在步師城的城頭,可以清晰地看見東方湍急的河水。

在吐蕃布兵之時,正是冬天,河面上結了厚厚的冰層,南北兩岸往來便利,但隨著河水消融,吐蕃軍過河便開始變得很不容易了,為了加強河兩岸之間的聯系,防止王庭國被割裂,吐蕃軍便動用兩千工匠,在阿姆河和支流俱魯河的分岔之處,一片比較平緩的河面上修建了一座浮橋,將四十艘平底船用粗大的鐵鏈相連,聯系在河面上,使浮橋呈一個弓形,又在浮船之間搭上了木板,吐蕃軍在上面行走迅速,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一萬吐蕃大軍便可渡河開赴北方。

因此這座浮橋便成了吐蕃軍防範的重點,吐蕃軍在北岸的浮橋邊駐紮了一萬重兵,若唐軍來進攻這座浮橋,一時半會兒肯定是拿不下來,而吐蕃援軍便可即時趕到了。

唐軍主力約八萬大軍已經走出了解蘇國的峽谷,兵分兩路,一路三萬軍沿阿姆河南下,逼近步師城,而另一路五萬大軍迅速拿下了忽論城,又繼續南下割斷了姑墨國和王庭國之間的聯系,在西面逼近步師城,這樣,兩支軍隊形成了對步師城的合圍之勢,唐軍的用意十分明顯了,就是要集中兵力全殲步師城附近的四萬吐蕃軍。

步師城形勢危急,駐步師城的吐蕃軍主將早在發現唐軍主力之初便派人向阿緩城的尚息東贊求救了,已經三天過去,按照正常速度,吐蕃援軍最遲在後天便可以渡過阿姆河趕來。

吐蕃軍主將論息珠自從派人南下報信後,便天天站在城頭上引頸向南眺望,渴盼著援軍的到來。

這時,唐軍的主帥李慶安已經抵達了距離步師城以西約三十裏的唐軍大營內,從這裏往西,都是平坦的高原地帶,適合騎兵作戰。

大帳內,李慶安正在沙盤前全神貫注地查看步師國四周的情況,在他身後站著幾名大將,其中一人便是安祿山的降將田乾真。

田乾真在安祿山進軍關內道失敗後,率軍投降了李慶安,起初李慶安並不放心他,命他為荔非元禮手下的副將,負責修建唐直道,但隨著李慶安西歸,河西的一萬唐軍也在荔非元禮的率領下趕赴安西助戰,田乾真主動請纓,願去安西立功,荔非元禮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將他帶回了安西,在且末城之戰中,田乾真率三千唐軍第一個殺進了吐蕃軍的隊伍,殺敵累累,正是且末一戰,田乾真贏得了李慶安的信任,升他為中郎將,一同進攻吐火羅。

田乾真文武全才,能征善戰,被稱為幽州第二帥,也就是說他在範陽軍的地位僅次於史思明,雖然久跟安祿山,但田乾真卻是一個極有抱負之人,他也渴望能為大唐開疆辟土,流芳千古。

盡管歷史上田乾真跟隨安祿山造反,並為安祿山立下赫赫戰功,但中唐歷史因為李慶安的到來而轉了一個彎後,田乾真的命運也隨之改變了,無論是嚴莊、崔乾佑還是田乾真,他們都是一把銳利的刀,刀本身無罪,關鍵在於用刀之人,安祿山掌刀,這把刀便成為砍向普通民眾的屠刀,使他們墜入歷史的黑暗,而李慶安掌刀,他們則變成了為大唐開疆辟土的戰刀,成就聲名。

此刻,田乾真默默地注視著沙盤,沙盤上的情報極為詳盡,每一地的吐蕃軍駐兵多少都由小旗標注,盡管李慶安沒有給眾人說起,但田乾真卻明白李慶安的戰略所在,吐蕃贊普被刺殺後,當時很多唐軍大將都極力主張立刻進攻吐蕃軍,這裏面也包括了荔非元禮和賀拔余潤等主要戰將,但李慶安卻始終按兵不動,讓很多人都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