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攻取石國(上)

石國也就是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位於中亞費爾幹盆地,都城為拓枝城,在粟特九姓胡中,它處於最東方,是九姓胡中僅次於康國的第二大國,因其國內多鵝卵型巨石而取國名為石,尤其在都城拓枝城附近有一塊叫‘法爾哈德’巨大的巖石,更是拓枝城的標志。

唐顯慶三年唐廷正式確立石國都城拓枝城為大宛府,以其國王屈昭穆為大宛都督。

石國對於李慶安有一種特殊的意義,第一次攻打碎葉時,那支不堪一擊的石國軍隊,還有那兩個爭奪王位的石國王子,甚至還有更早以前,那具被黃沙掩埋的石國人骨骸,在它身下,他發現了那顆燃燒著火焰的寶石,燃燒著的火焰卻讓李慶安想到了石俱蘭那熱情奔放的笑容,仿佛還在他眼前晃動,一次偶然的邂逅,如飄落在唇間淡淡的紫丁香花瓣,佳人已去,卻讓李慶安一直難以忘懷。

河中的盛夏季節酷熱難當,浩浩蕩蕩的唐軍隊伍在一望無際的原野上行軍,士兵們騎在馬上,臉龐已被曬得黝黑,馬背上有他們行軍的革囊,每一名唐軍都配備著長矛、橫刀、圓盾和弓箭,他們背著水壺,不時手搭在眉頭上向四周眺望,這片陌生的土地讓唐軍們充滿了好奇。

在隊伍的後面則是輜重大車,由數千輛平板大車組成,每一輛大車由三匹駱駝拉拽,車上滿載著糧草和各種軍用物資,三千唐軍騎兵護衛左右,這些輜重由寧遠國派來的一萬軍隊負責運送。

這時遠方一隊騎兵飛馳而來,為首斥候校尉對李慶安高聲稟報道:“稟報大將軍,石國使者求見!”

“人在哪裏?”

“在十裏外,未經大將軍許可,他們不敢近前。”

“他們?”李慶安問道:“來了多少人?”

“來了一百余人,並帶來一萬頭羊,說是犒勞唐軍。”

李慶安嘴角露出了一絲嘲諷的笑意,事到臨頭了,才趕來燒香,自己在碎葉整頓兵馬一個月,他們卻不來,以為自己就止步於碎葉嗎?

“帶他們上來!”

斥候校尉答應一聲,調頭向草原盡頭而去,李慶安調頭問向導道:“拓枝城離這裏還有多遠。”

向導是名長年在絲綢之路上奔波的突厥商人,起了個漢名叫馬萬裏,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

見李慶安問他,他便指著遠處一塊巨大的圓形巖石笑道:“大將軍看見那塊巖石沒有,它叫‘法爾哈德’,就是石國的標志,離拓枝城還有約五十裏,巖石旁邊便有一條河,叫金雀河,河水清澈甘甜,夏天時,我們一般都會在河邊宿營,天黑後趁涼爽趕路,明天天亮時正好抵達拓枝城。”

此時已快到中午,正是一天中最炎熱之時,李慶安聽他說得有道理,便下令道:“在前面河邊宿營,天黑後行軍!”

唐軍們一個個都曬得無精打采,聽主帥下達了宿營的命令,眾人立刻來了精神,加快速度向前方小河趕去。

李慶安騎馬經過這塊叫‘法爾哈德’的大圓石,足足有後世的十幾層樓高,占地二十幾畝,走近了才發現,它原來是一塊巨大無比的鵝卵石,而旁邊不到百步便是一條清澈的小河,看得出這裏原來是一條巨大河流的河床,經滄海桑田的變遷,河流已經消失,只剩下一條寬不足十丈的小河。

事實上李慶安並不知道,一千多年後,他的腳下便是烏茲別克斯坦的首都,著名的中亞大城塔什幹。

唐軍已經開始在河邊休息,他們在河邊只休息半天,因此沒有紮營帳,只是就地休息,河邊擠滿了飲水的人馬,人喊馬嘶,熱鬧喧天,數十名騎兵則在上遊巡視兩岸的情況,這是在河邊駐營的要點,防止有人投毒和攔截河水。

就在這時,遠方出現大片白色的羊群,羊群兩邊有騎手揮舞長鞭驅趕,在羊群後面跟著數十名穿著黑色長袍的粟特胡人,這是求和的石國使者來了。

在河下遊約兩裏處有一座木橋,很快,羊群塞滿了木橋,紛湧而至,數百名唐軍騎兵飛馳著迎了上去,片刻,將十幾名黑袍男子帶到李慶安面前。

一名年長的白發老者在李慶安面前跪了下來,後面全部跟著跪下,老者將一只放有石國泥土的金盤高高舉起,用漢語高聲道:“大唐敕封順義王、石國吐屯特勒進獻石國土地予安西李大將軍。”

李慶安愣住了,他打量了老者一眼,問道:“你就是石國正王特勒?”

粟特諸國皆實行正副雙王制,也就是一國內有兩個國王,這種制度的起源不詳,石國也不例外,正王被稱為吐屯,而副王被稱為伊捺吐屯,伊捺在突厥語是小的意思,因此副王又叫小吐屯,目前石國的現狀是正王親大食,副王親唐,但今天來的卻是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