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分而制之(第2/3頁)

賈詡雖然足智多謀,終究還是傳統大陸型的士大夫,此前就沒怎麽關注過海疆問題——再說這年月也不象後來的元明兩朝,常有倭寇侵擾沿海地區——故而慮不及此。他心說魏文升乃是宏輔故吏,舟師亦是氏所肇建,這方面確實是我的短板,卻為宏輔之所長啊。

其余細節,不必冗述,總之既然皇帝就跟旁邊兒聽著,眾臣謀斷後當即上奏,曹髦首肯,中書即下詔遣使命將,效率非常神速。因恐洛中尚有變動,故而禁軍不可多派,僅僅撥了兩千兵馬給曹洪,並令曹休、夏侯尚為其副將,一並率軍東下——於路召集州郡之兵,估計等到了梁郡、沛郡,便可聚齊二萬之眾。

曹洪得令後果然遵守對是勛的承諾,上奏曹髦,請以兵部侍郎諸葛亮為參軍,同往平亂。

這邊軍隊和使臣才剛派出去,曹德、華歆便先後返京,說先帝陵寢已然完工,一應葬儀也準備停當,即向曹髦請旨,定期出殯。

曹魏時期在中國古代禮制史上,也算一個重要的轉型期。漢禮原本非常簡單,想當年叔孫通制禮,劉邦是要求他怎麽方便怎麽來,別搞太復雜了群臣都弄不懂;其後武帝罷黜百家,元帝獨尊儒術,才把各種儀式都越搞越復雜。曹操本人向來儉樸,做事講求效率,不尚浮華,不重儀式,故此在位期間即將舊時之禮又重新做了大規模的簡化。

在原本歷史上,曹操臨終前便曾下旨簡禮、儉葬,說:“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其陵墓規模,連後世很多中層官員都比不上——當然啦,所謂七十二疑冢雲雲,皆民間謠傳也。但在這條時間線上,終究曹操篡位稱帝了,而且臨終時中原大定,就連西蜀也已日薄西山,所以於情於理,都不能搞得太不成樣子。

曹操在世時即於洛陽郊外擇選良土,起造陵墓——位置與東漢諸帝略同,都在北邙山下,但相互間隔開了不遠的距離。陵寢規模不大,所以曹德在其駕崩後前往督視,僅僅花了數月時間便徹底完工了。

根據周禮(其實大多是漢儒編造的):天子七日而殯,諸侯五日而殯,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天子七月而葬,諸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月而葬。可這終究只是停留在書本上的理論罷了,以這年月的保存技術,若真停棺七月,很可能會經過夏季,如秦始皇般臭氣熏天需要鮑魚掩蓋的可能性相當之大。而且根據華歆等人等研究文獻,漢代諸帝從死到葬的時間,高祖二十三天,惠帝二十四天……最短的是漢文帝,僅僅七日,最長也不過漢哀帝的三個月罷了。

所以啊,咱們也沒必要硬生生停靈七個月吧。

曹操是冬天死的,屍體倒不虞很快腐壞,原本計劃是等諸王至京吊喪完畢,便即出殯。如今榆中王曹昂車駕已入河南,估計再有個兩三天便會入洛了,而關東諸王……詔書早已頒發,但未見彼等成行,反報烽煙驟起,估計是都不肯來啦,所以華歆就請問,先帝駕崩也三個多月了,咱們何時行禮呢?

曹髦使司天台觀星擇日,選定了九天後的二月十六日安葬曹操。可是沒想到才剛下旨,曹昂還沒到呢,先有一乘馬車自安豐而來,急馳入洛陽南門……原來當日曹操駕崩的消息傳至安豐,曹丕大慟,趕緊整理行裝,打算前往洛陽去奔喪。就在準備過程中,他突然接到了曹沖的來信,以及遣來遊說自己的使者。曹沖表示,願意奉戴曹丕為主,將來若能順利奪取政權,便擁曹丕登基,自己只求大其藩國可也。

曹丕便召心腹密商,朱鑠說了:“大王本無失德,竟去太子位,此小人構陷及先帝不明故也。帝位合歸大王,雖非首倡,歷陽王請奉戴之,時機亦不可錯失也——然以吾等之勢,勝算幾分?臣未敢妄言。”

無論在原本歷史上,還是這條時間線上,曹丕都扮演了好多年的大孝子,其實完全是假象,此人天性相對涼薄,加上早就料到曹操也就這兩年了,所以悲傷歸悲傷,倒不至於因此徹底亂了方寸。他跟朱鑠說:“若以子盈使所言,兗、泰、海、廬一時俱起……俱反,天子幼弱,輔政皆庸吏、武夫也,是宏輔伐蜀未歸,若促起不意,軍行謹速,事或可成……”

話說到這裏,突然間又一轉折:“然而,昔陷吾及害子文者,或疑即子盈也,則其戴孤之心,豈可信耶?若彼煽吾起事,旋橫奪之,孤死不懼,但畏貽笑千古。”如今首謀是曹沖,各方勢力都是他去聯絡的——也不知道那小家夥從多久前就開始謀劃、準備啦——他把我扛出來只是當一面旗幟罷了,將來想甩掉我也不為難。造反失敗,必然是個“死”字,我倒是不怕死啊,就怕為他人做嫁衣裳,會成為天下之笑柄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