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大戰余波

有馬謖為前站說降申儀,牛金入境之後,一路勢如破竹,僅僅五千人就瞬間拿下了上庸、房陵和钖三縣。曹操聞奏,即割三縣為房陵郡,任申儀為房陵太守——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且說牛金、申儀、馬謖等共率兵馬,來攻西城,孟達聞報大驚,一邊遣人向南鄭求救,一邊下令搜捕申耽——既怕申耽也跟他兄弟似的,做魏家內應,同時有想若能以申耽為挾,則或可亂申儀之心,遲滯敵軍進攻的步伐。

然而很快便有下人來報,說申都尉數日前即假稱患病,關閉府門,不出理事,如今再打破他家門進去一搜,光剩了些下人仆傭,說申耽早就不知去向了——其實是為申儀遣人探其意旨,申耽並無叛蜀之心,使者早就得申儀密授預案,幹脆把申耽申義舉給劫走了,估計這會兒,已經到了牛金軍中。

結果漢中的援軍還沒有到,曹魏大軍倒先殺至西城城下。這會兒就不僅僅是五千人啦,曹仁聽聞申儀願降,即命先期來援的孫觀率部跟進,再加上申氏的降軍,進入上庸郡的總兵力達到了近二萬眾。

上庸郡本來就不是蜀漢防禦的重點,所部兵馬數量有限——一則沔水不如長江易行,若有健卒把口,大敵難以遽入,曹魏荊州的主力還當指向三巴才是;二則以為地頭蛇申氏為保權勢,必會奮力抵禦,只要拖得幾天,南鄭便可派發增援,所以預先不必設置太多兵馬;至於其三,主力都被劉備帶去打關中了,剩下南鄭、三巴之防至關緊要,哪還有多余兵力撥給孟達啊。

關鍵守備漢中的先是李嚴,後為法正,跟孟子度都是莫逆之交,認為以孟達之能,必能固守西城,不致失陷。當然啦,前提必須是孟達能夠牢牢地掌控住申氏兄弟……然而法、李、孟這群東州士的上層,多為中原或者荊襄士人出身,本來就不大瞧得起蜀中那些鄉巴佬,誰想逃難入蜀,竟成無根之草,被當時的東州士上層所壓抑,不得一展長才,於是才背主而迎劉備;等到劉備打垮劉璋,這群人驟然顯貴,就此不可一世起來,大多性格倨傲,目無余子。所以法正在成都破壞法紀,擅殺曾毀傷己者;李嚴在漢中專擅獨為,終受龐統之辱;孟達在上庸也一樣,竟日羞辱申耽,以為強龍能夠壓服地頭蛇……申氏兄弟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可是申耽性情溫和,咬著牙忍了,申儀卻終於忍無可忍,於是被馬謖輕易地扯入了曹魏陣營。

在原本的歷史上,不把包子當糧食,死命踩這票地頭蛇的先是劉封,所以孟達因為不救關羽而受責,被迫背反,申儀那時候跟他還是一條心,率軍趕走了劉封。其後孟達領新城太守(合西城、上庸、房陵為一),申耽因非實意歸降,被遷至南陽居住,申儀仍在其麾下,但是孟達欺淩申儀,使得申儀屢奏孟達欲反。最終曹魏割西城為魏興郡,使申儀守之,申儀隨即配合司馬懿擊斬了孟達……只是在這條時間線上,申儀先反,孟達可還不想反——時間還早,他後台老板法正還跟南鄭那兒坐著呢——於是固守西城,欲與魏軍做長期對峙,以待漢中的增援。問題申耽任上庸都尉數年,黨羽密布,暗中與魏軍聯絡,馬謖建議,他們也不必要多做什麽,只要到處散布謠言,說龐統已死,劉備大敗而歸,援軍肯定來不了啦,自然人心渙散,則城可遽奪也。

果然,孟子度瞬間就覺得自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身旁之人竟無一可信者,被迫在曹魏攻城四日後棄守而逃。結果才到石泉,就撞見了吳班率領的七千援軍——可是要想拿這七千人復奪西城,成功幾率微乎其微,吳班不敢冒進,便固守石泉,再向法正稟報。

法孝直氣得差點兒二度吐血,可是毫無辦法。蜀軍主力跟著劉備跑了趟關中,已皆疲憊,你要讓他們就在原地據寨而守尚可,再派他們去打進攻型戰役,那就不大支使得動啦,再說糧草也不充裕。只得又往石泉增調了數千人去鞏固城防,阻止魏軍進一步深入。

牛金領軍在石泉城下繞了一圈,見無隙可趁,也就只好退兵。此行雖然未能直接殺入漢中,好歹拿下了半個上庸郡,迫使敵軍在漢中之西設置重兵防堵,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減輕北線的壓力吧——這會兒他還不清楚,劉備已然撤出關中,而曹操因為糧秣將盡,也被迫返駕歸洛了——就此退返西城。

這可以說是關中之戰的余波了,另兩股余波是在武都和南中。先說武都方面,楊阜、蘇則的進攻是真真正正的以攻代守,防止馬超卷土重來,而其實並沒有一口氣將之攻滅的決心和能力,於是最終擄了漢羌等族四千余戶以實涼州,便即退兵——馬孟起算是僥幸得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