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厚固吾勢

是勛為什麽會主動請征遼東?必須要給曹操以說得過去的理由才成。好在事先即有所籌思,他最終想出了三條理由來。第一條理由完全為公,說因為我跟東北那地方打過仗,論及地理、民情,如今朝中再沒有比我更熟悉的了——當年曹操征烏丸也僅僅走到柳城而已,距離高句麗乃至樂浪郡還有相當遙遠距離;夏侯淵倒是曾經跟隨是勛遠征過遼東,問題妙才不是已經死了嘛。

所以是勛說我去打這仗,會比較有把握。

第二點就說私心了,很想再建功業,青史留名。問題若打蜀中,別說不會以自己為帥,就算僅僅讓自己當參謀,如今的蜀中形勢與原本歷史大相徑庭,他還真未必能夠出得了什麽主意。可是若征高句麗,只要是太尉一出馬,除非曹操派個皇子出來,否則誰有資格跟他搶主帥的位子啊,自可專斷——所以這是我可以為你打的最後一仗啦,希望陛下能夠允準。

關鍵早就說好了不必動用大軍,僅用東海水師和四州土兵,加起來撐死了一兩萬人,裝備和訓練度還未必能有多高,就算自己出掌帥印,也不會使曹操有太多顧忌。伐蜀就難說啦,非十萬以上兵馬不辦,然後在原本歷史上,二士爭功,並遭屠戮,其根源就是當權者不放心把那麽多兵馬和大片豐沃之地都交到一個人手裏……那麽就靠著一兩萬土兵能不能打贏高句麗呢?是勛對此還是有一定信心的。雖說戰無必勝之道,但只要謹慎從事,在強弱之勢比較明顯的前提下,打贏並不為難。因為他知道,在原本歷史上公孫康以遼東一郡之地就曾經發兵攻打過高句麗,直入其都國內城,後來幽州刺史毌丘儉也發州兵去打過高句麗,同樣贏得了勝利。終究這時候的高句麗,還不是後來膽敢跟大隋朝、大唐朝對著幹的東北亞中等強國呢。

第三,是勛說了,我想讓兒子建功立業,可是又不放心他自己出馬去打仗,所以最好是把他帶在身邊兒,父子同征,既能讓他沾老爹的光,又有老爹關照著,不至於捅什麽簍子。這回打高句麗,就是個難得的機會。

他不怕跟曹操說自己有私心,此亦“自汙”之策也。正如是勛曾對曹操說過的:“人誰無私?私而不害公者,即良臣也。”真要是滿嘴仁義道德,仿佛毫無私心,君主反倒不會相信,而會顧慮你所謀甚大,直接道出私心來,只要不損害君主的利益,君主正不吝建功之賞也。

當然啦,那也得碰上的是曹操這種氣量比較寬宏的君主,而不是項羽那類刻方印章都摩挲半天不舍得給出去的性格。

而且是勛如今貴為太尉,等到荀攸一致仕,他在朝中的地位便僅在宗室曹德之下,真要是立了大功,也怕“功高不賞”。帶上兒子就沒有這種擔憂了,到時候完全可以把功勞都歸到兒子身上,賞賜也落到兒子頭上,君主不會有賞又無可賞,不賞又恐朝野異言的尷尬。

是勛本人的身份也擺在這兒了,他既是曹操起家時候的班底,君臣多年,各自的性格秉性都比較了解,可以略略說一些過頭的話;而且他又是曹氏姻親,那麽裝模作樣表一表私心雜念,也容易得著諒解。

並且最後他還加了一句:“臣子復甚羨夏侯子林,臣故欲逞其志也。”

這話就說得很明白了,我兒子想尚公主,但是我覺得他還不夠資格,所以想讓他立功,到時候就方便跟陛下您開口啦。

是勛這些話也並非純然虛假,七實三虛,所以曹操還真信了,當即慨嘆道:“此真為人父者之心也。”然而大可不必有那麽多顧慮,我曾經跟你暗示過,願意招是復為婿啊,還當你因為是復並非嫡子,所以生怕高攀不上,不敢接話茬兒,鬧了歸齊,是擔心兒子沒有功勞,會被人說閑話——難道我把大女兒嫁給夏侯楙的時候,他就有功勞了嗎?僅僅為了親眷之間親上加親罷了。

而且我也怕你立功心切,一心想滅了高句麗而“郡縣之”,結果反倒吃敗仗啊。

是勛趕緊保證,說我絕對不會僥幸邀功——“臣當進駐襄平,分遣宿將前,或小挫而必不致大敗也。若得入其境,必謹慎從事,倘事有不協,必乃退後,免傷朝廷之威也。”

曹操說宏輔你向來謹慎,我是知道的,既然如此,那便允你所請——可是還須一員大將輔佐,你意在何人哪?

是勛對此早有腹案,便即回稟道:“曹子丹陛下從弟,深通兵法,可當大任。”

於是翌日,曹操便即下旨,命太尉是勛持節以督冀、瀛、幽、平四州兵馬並東海水師,征討高句麗。以曹真為鎮東將軍,總統軍權,調並州將郭淮、朔州將郝昭從征,禮部主客司郎中荀緯參謀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