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月昏五鼓 26 嘆流年皇帝強釋懷  巡內城提督布防務(第6/8頁)



  此刻成千上萬的人眾都已知道車駕已經在午門出動,一片狂熱的歡呼鼓噪喧囂如潮,正熱鬧不堪,忽然之間雅靜下來,原來***東西兩側門洞裏備走出一只朝象,接著又是一對,又一對……共是九對大象,卷鼻耷耳的舉著粗壯的腿走得十分齊整,都是金絲絨搭背,明黃纓絡套身,個頭都在一丈高低。穿著鑲黃紅坎肩的象奴都是頭戴平底小帽,手持黃絨鞭,坐在房來高的象背上聽哨音如意指揮——自雍正未年金川戰起,接著緬甸內亂,大象停貢,大內原有的象只剩了三只,只可內宮觀賞,已不足配備儀仗。這已是十分稀罕之物,這時一下子出來這麽多,康熙朝過來的老人都不曾如此開眼。王廉帶太監們出***,由著他們往正陽門去布置城上觀禮坐席,自己留下來,站定在金水河正中玉帶橋前,待到東西兩行寶象站定,王廉扯著公鴨嗓子可嗓門喊了一聲:

  “跪!”

  十八名象奴聽令,一齊把手向大象的項間一按——這都是下頭不知練過多少回的。那些渾身裹著綾羅的畜牲們前蹄一彎、後腿一伏便趴在地上。周圍立刻傳來一片嘖嘖稱奇聲。看象奴動作時,每人都取一根截好的甘蔗喂那象,象鼻子卷了碗來粗的甘蔗伸展自如地吃著。有頭年輕小象大約馴得不到家,鼻子玩弄那尺許長的蔗棒兒調皮地頂立柱兒,不肯往嘴裏送。象奴舉著鞭子揚了一下,這家夥卻是不怕,橫鼻子把那象奴掃了個馬趴。他站起來瞪眼揚鞭發怒,那象已將甘蔗填了口裏,津津有味地大嚼起來,逗得遠觀的人群一陣哄笑。

  正熱鬧得眼花繚亂間,丹陛大樂肉竹①,旱雷聒耳已近,前頭六十四面龍旗,各由力士挺執而過,緊接著五十四架蓋傘飄搖出城,翠華紫芝,明黃純紫,艷色雜陳,豹尾槍、龍頭竿高高矗著雜處其間,看得人眼花繚亂。信幡紅旗導引著,又是羽葆如林,從門中湧出,七尺寶扇上一面面都寫得有字:“教孝表節”“明刑粥教”“行慶施惠”“褒功懷遠”。四葆在前,接著“振武”“敷文”“納言”“進善”隨後,四金節、四儀锽氅、四黃麾、八旗大纛、羽林大纛、前鋒大纛、五色金龍纛,旌麾蔽天而過,什麽儀鳳、翔鸞、仙鶴、孔雀、黃鵠,白雉、赤烏、華蟲、振鷺、鳴鳶,種種祥禽;遊鱗、彩獅、白澤、角端、赤熊、黃熊、辟邪、犀牛、天馬、天鹿,諸多靈獸都繪在片金青旗上,招招搖搖,浩浩蕩蕩,從***湧出。前頭已到正陽門,後頭還在無休無止地向外湧流。直到六十四名乾清門侍衛金盔銀甲,挎刀騎馬,威風凜凜,蹄聲叮叮踏石過道,後邊無數太監擁著黃絡龍輿,車輪碾石,轔轔有聲,漸出城門。有年紀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天子車駕已到——此刻萬眾睽目,都是眼花繚亂,人們已是看傻了,不知那裏是北。待到車駕出來,盡顯於***玉帶橋南,人們才看清,一頂六尺高的龍輦,上遮九龍華蓋,玉座方軫,正中坐著白發蒼蒼滿面慈祥笑容的“聖母”皇太後。旁邊侍立一人,頭戴中毛熏貂珍珠珠頂冠,江牙海水瑞罩披肩下,石青緙絲面貂皮金龍褂子,外套著黃緙絲二色金面黑狐欣金龍袍,瑞罩下微露半邊珍珠朝珠,一條束金鑲碧玡瑤線鈕帶,斜露在龍褂外邊,瓜子臉,彎月眉,三角星眸微微帶笑,三絡長髯垂在胸前,雖然已是年過六十的老人,淵亭嶽峙站在輿軫中,精神氣象看去不過五十。一手扶著擋欄,一手執著中櫛站在車中,時而向車外招手致意,時而又俯身和太後說笑著什麽——人們便知,這就是禦極天下垂裳而治四十年的“當今”——乾隆皇帝了。頃刻之間,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歡呼騰躍而起:

  ①肉竹:泛指音樂。

  “乾隆皇帝萬歲,萬萬歲!”

  “皇太後老佛爺千歲,千千歲!”

  大約從來沒有從紫禁城正門出來觀過禮,太後東眺西望,只見廣袤的東西長安街面上人山人海跪在皇道兩邊,像大片倒伏了的麥田俯跪下去,聽著響徹雲霄的歡呼聲,顯得有點興奮,孩子般地笑著,眼中閃著驚喜的光芒,手扶著擋欄嘆道:“太監們整日說‘去了一趟內城’,內城原來這麽大!這麽寬敞的!我老婆子今兒也算開了眼了!”因人眾歡呼聲浪太大,乾隆聽不清母親說什麽話,俯身湊近了,聽太後道:“……好開心!我比聖祖爺跟前的老太妃,還有先帝爺跟前的老姐妹們都有福。自打康熙六十年隨先帝上過一回五鳳樓,那個場面兒也不及這個的……皇帝,這是你給娘掙的體面!”

  “是!”乾隆陪笑道,“這是您老洪福齊天,累世積德行善的果報……”說完,又直起身子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