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時豐都並沒有成為鬼城,只有一個叫“酆都觀”的道觀。可是這道觀卻來頭不小,就是蘇州的玄妙觀、北京的白雲觀也不能相比,因為它有“聚斂魂魄無賢愚”的功能,早在北宋時,“酆都觀主”的大嘴一張一合之間就是幾萬條性命的大買賣(詳情見後)。而洪邁在《夷堅支志·癸集》卷五“酆都觀事”中也說過,“道家所稱北極地獄之所”,就在酆都觀所在的小山腳下。

可是認真說起來,除了字形相近、讀音相同之外,地處大江之側的蕞爾小山,實在難於和“在北方癸地,周回三萬裏,高三千六百裏”(梁人陶弘景《真誥》卷一五《闡幽微》)的羅酆山聯系起來,更不要說劃等號了。如果對酆都山再多一些了解,那就更會恍然,這二者的關系,真比南美洲的巴西與湖北的巴東的關系更不著邊。

若肯含糊一些,這個羅酆山也可以看成是古代“冥府”系統之一種。它大約產生於東晉,從時間上晚於太山府君系統與閻羅王系統。它是晉代上清派道教徒的創造,雖然也從佛教那裏偷來不少東西,但從整個系統上來說,是盡力要“華夏化”的。可是它並不是純粹的鬼都,而是個神鬼之都,它沿襲了中國古代神鬼雜居、鬼統於神的觀念,“山下有洞天,其上其下並有鬼神宮室。山上有六宮,洞中有六宮,周回千裏,是為六天鬼神之宮。”(《闡幽微》)

這山上和洞中各有相對應的六天宮。一般人初死,先到第一宮紂絕陰天宮,而卒死暴亡者則入泰煞諒事宗天宮,賢人聖人去世先經明晨耐犯武城天宮,禍福吉兇續命罪害則由第四宮即恬昭罪氣天宮處理。第五宗靈七非天宮、第六敢司連宛屢天宮接納何等魂靈,可能是因為原書殘佚,已經無從查考了。

羅酆山上的主者及職事人等,都是由“人鬼”所成之神充任。其最高的羅酆主者為鬼帝,或稱北太帝君,後世民間凡是帶“酆”字號、“北”字號的鬼帝大多是此公或其變種。東晉的葛洪在《枕中書》說,北方鬼帝治羅酆山,鬼帝為張衡、揚雲(即漢代張平子及揚子雲)。到了梁朝的陶弘景,則以為張衡、揚雲名位太低,便在《真誥》中安排成:“炎慶甲即古炎帝,為北太帝君,主天下鬼神,治羅酆山。”炎帝就是神農氏,“以火德王”,按理說應該在南方,不知為什麽卻成了“北方鬼帝”。

雖然冒著酆都之名而成了鬼城,但豐都卻不肯稍微遷就一些羅酆之實。那是因為這道教的羅酆山模式實在距離老百姓的認識太為遙遠。十殿閻羅體系的架構非常簡單,閻王之外,頂多也就是六曹判官、牛頭馬面、黑白無常之類,和老百姓習見的縣太爺衙門相差不大。可是這羅酆宮卻是一個“朝廷”!

北帝居於六天宮中的第一天宮。其輔佐有二位:上相秦始皇和太傅曹孟德。

北帝之下還有四明公,大約是師友級的人物:西明公兼領北帝師周公旦(一說為周文王)、東明公兼領鬥君師夏啟、南明公召公奭、北明公吳季劄。這四明公手下又各有“賓友”一二位,如漢高祖劉邦、小霸王孫策等皆在其內。這四明公的職責是“領四方鬼”,但又說他們分掌酆都六天宮中之四天宮。

六天宮中的第三宮是由“鬼官北鬥君”周武王主政。北鬥在古代是司命大神,“北鬥注死”之說由來已久,在民間影響極大。南朝道士回避不得,給他安排得還算體面。但另一個新生不久的司命大神太山府君,就沒那麽大面子了。《真誥》中有個“泰山君”荀,其實就是太山府君,此時為“四鎮”之一,與盧龍公、東越大將軍、南巴侯各領鬼兵萬人,雖然貌似顯赫,但明顯是當作留用人員降格使用,已經失去了主冥的資格。

還有相當於尚書令的“大禁晨”,相當於尚書的“中郎直事”,相當於中書令監的“中禁”,如此之類,都由漢武帝、孫堅之輩充任。北帝又有“侍晨”八人,位比侍中,走馬薦諸葛的徐元直、被關老爺水淹生擒的龐德都在其內。

酆都共有二天門,南天門為酆都主門,為北太帝君之門,而北天門則為北鬥君之門。每天門有二亭長主之,每亭長下有四修門郎,這“門官”已經是羅酆山最低的職位了。

總之,晉、梁道士們為羅酆山安排了一百多名古代的帝王將相,按照當時的朝廷規模把冥界的中樞機關配備得比較完備,但他們卻忘記了冥界的地方官吏。在太山府君系統中,太山府君的衙門只是相當於地方上的郡守甚至縣令,下面配備了屬吏和“所由”就可以勾拿鬼犯,讓冥界這個國家機器有了統治的對象。而羅酆山卻只是一個小朝廷,是一台樣子好看卻運轉不起來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