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第2/2頁)

倘若遊記止於記述當下的情形,那就不是出自湯因比之手了——湯因比的遇見往往是我們常人縱然遇上也視而不見——他廣博深厚的學識修養和超越國別聚焦文明的視野胸襟,使得他著力挖掘過去文明的痕跡,回想往昔多少久已堙紀的偉業,不但發出近乎“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感慨,更頻頻對宗教和文化進行反思,並面對身處時代的變化,不斷發出對未來往何處去的追問。在看似支離破碎、跨越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復雜版圖上,他的足跡連接起諸如奇穆王國、印加帝國、天理教、高台教、上座部、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商羯羅、犍陀羅、莫臥兒王朝、錫克教、耆那教、亞述、巴比倫、阿契美尼德帝國、薩珊王朝、薩非王朝、瑣羅亞斯德教、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倭馬亞王朝、阿拉維派、德魯茲派、瓦哈比派、哈瓦利吉派等一個個在普通人看來未必知其所以然的小點,最終構成一幅生動又壯觀的整體圖景,讓我們得以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歷史形態。他在環球遊記中講述的種種見聞和感悟,時至今日對我們依然富於啟迪和警示。

翻譯此書的這一年,我仿佛亦步亦趨地跟隨著湯因比老先生一路行走,雖足不出戶全無舟車勞頓之苦,卻也完成了一趟環球之旅。有機會在紙上與如此鼎鼎有名的史學泰鬥同遊,著實榮幸之至:每到一處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勝古跡,總能聆聽老先生撫今追昔,逐一娓娓道來;但這一旅程相應地也充滿挑戰,老先生輕輕松松信手拈來的典故,我則要動用自己全部的知識儲備,狼狽不堪地翻查各類工具書,更不時借助於網絡應用,方能勉強跟上他的步伐和思緒。盡管一路攔路虎不少,但是闖過一關又一關、撥雲見日之後,內心總是充滿難以言喻的快樂和滿足。到達旅途終點時,回望走過的漫漫長路,既松了一口氣,卻又意猶未盡,多希望能走遍更多地方,汲取更多未知的養分。

有幸能夠翻譯此書,我首先要感謝上海人民出版社龔權的引薦,感謝本書責任編輯顧雷的信任和編輯過程中所投注的心血;其次,要感謝同事陸愷甜、胡晶晶、張琳、沈雪艷等多位老師的耐心釋疑和解答——作者旅行足跡遍及全球不同地區,涉及大量文史哲知識,加上原著裏許多地名等專有名詞從不同語言文字轉換成英文後拼寫上發生的變化造成的重重疑惑,縱然現在網絡發達,也絕非我憑一己之力就可以克服萬難走出迷宮,幸虧有精通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同事們熱心相助,我才能夠完成這項充滿挑戰的任務。

遊記誠然屬於通俗讀物,作者原本確實是寫給大眾閱讀而非學者研究的。然而面對如此史學名家,翻譯過程中我一直誠惶誠恐,認真查閱每一處疑難問題,不敢有半點怠慢。譯本中存在的任何疏漏和錯誤,必然是因為我學識所限和力有不逮所致。不可避免,人總是有其身份、立場和時代等局限性。湯因比固然是博古通今的史學大家,但其著作在個別細節上難免也會有與史實有出入,盡管他力圖公正地加以評述,但對西方、尤其是英國在前殖民地的一些說法不夠客觀,文中部分觀點並非我們所完全贊同的,不過翻譯終究要忠實於作者原文,故請讀者閱讀時自行鑒別。衷心希望讀者能喜歡這本遊記,也懇請你們對譯本提出寶貴意見。

賴小嬋

2014年11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