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消弭的邊境

這個科技時代中多麽經典的現代生活場景啊!峽谷的入口即將被大壩封鎖住,一條待作分流之用的隧道已經鑿穿了山腰,以便大壩打地基的時候可以將河水引開。工地散亂遍布於平原上,工人的住宅區依托支墩屹立在狹窄的山谷此側或彼側爬滿山坡。這些如螞蟻般蜂擁而來,忙於挖鏟、爆破、運載、拼命幹活的勞工都是什麽人呢?我向加拿大籍的勞工總管提出了如上問題,他告訴我,他們都是當地部落人:來自河流北面山區的莫赫曼德人,來自南面山區的阿夫裏迪人。工程由加拿大人執掌主持,不過這片荒野可不是加拿大地盾(1)或者落基山脈。我們處在瓦薩克峽谷的出口,喀布爾河正是一路奔騰,從賈拉拉巴德平原經由此處流往白沙瓦平原。我的加拿大顧問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中都來去自如。當他轉身同手下說點什麽的時候,他的語言從英語切換成了烏爾都語。他是在北方邦傳教的加拿大傳教士的兒子,印度斯坦語——繼而衍生出烏爾都語和印地語的通用語,是他的第二母語。

瓦薩克大壩是科倫坡計劃(2)框架下加拿大贈送給巴基斯坦的禮物,這個項目設計可嘉,旨在解決巴基斯坦人從英國人手中,而英國人又是從錫克人那裏接過來的邊界問題。山區草木不生、荒蕪貧瘠,位於湍急河流的河床上的可耕種地塊數量稀少且面積狹小,而高地人數量眾多又嗷嗷待哺。他們要麽餓死,要麽到峽谷所通向的東部平原去討生活。他們不會甘當餓殍,坐以待斃,因此,對於平原上的統治者而言,除了和高地人爭戰之外,只有向他們提供其他工作這一選擇了。

在邊境歷史上,在直到1947年將權力移交給新成立的巴基斯坦政府方才宣告終結的英國統治的那個世紀裏,戰爭頻仍,突然襲擊、懲罰性的征戰、報復行動和更大規模懲罰性的征戰形成了惡性循環。歷史不停地自我重復,但又趨向於導致邊防負擔越發沉重,和部落人付出的努力不盡相符。數千高地人配備了現代步槍——從界線那頭買來或偷來的,或者是通過巧妙模仿西方型號自行制造出來的——他們能夠牽制大量常規部隊,裝備有復雜昂貴的器械,而且補給線上還有一大群非戰鬥人員幫忙。雙方的平衡開始向野蠻人這一方傾斜,而且步伐在逐漸加快;羅馬帝國和中華帝國邊境線的歷史見證了故事可能畫下句號的一種方式。日漸加劇的財政負擔有可能將最終擊垮防禦,到時候野蠻人可能湧入平原,就像他們自己的山間激流那樣滾滾而來。

這樣完結的方式並不是一貫如常又四海皆準的。舉例而言,1745年蘇格蘭高地人曾所向披靡,一路推進到德比,但終究也沒有侵占英國。恰恰相反,他們倒是被吸引到了格拉斯哥的新磨坊和上加拿大(3)的新農場,由此從好鬥的野蠻人被改造成了體面勤勞的市民。如此般終結邊境戰爭的方式可謂皆大歡喜;時下,兩百年後的今天,巴基斯坦政府正力圖讓帕特漢邊境的情形以蘇格蘭的美滿方式得以了結。假如英國的統治還繼續的話,或許就會那樣收場,因為英國統治的那個世紀早已將現代世界帶到了帕特漢高地人的茅屋門口。不管怎樣,變化的景象目前正在進行之中,作為英國統治政權後繼者的巴基斯坦在解決邊境問題上表現出的大膽創新相當值得稱道。我和一位官員會談過,當時他已決定從瓦濟裏斯坦腹地的勒茲默格駐地撤回軍隊。“我們將這個地區交給你們。”他對瓦濟人說道,“你們可以隨心所欲處置。”部落人都大吃一驚,結果不但沒有把撤空的軍營夷為平地,反而將其視如寶貴的公共財產,愛護有加。

那些在瓦薩克大壩安居樂業的阿夫裏迪和莫赫曼德勞工不會回到他們的山區茅屋。等瓦薩克工程竣工,他們會占據目前所把持的大片平原荒地,屆時瓦薩克水庫將會蓄水灌溉那些土地,而且水庫產生的電力將給他們提供家庭用電。

我參觀了位於白沙瓦和科哈特山口之間無人管理地帶中著名的兵工廠。那裏的槍炮工仍在使用由腳踏輪驅動運轉的車床,不過他們的工場如今由白沙瓦的電站提供電力照明,因此,未來對擦槍走火事件的反擊報復行動,將不會是懲罰性的征戰,而是采取諸如威脅要切斷電源這種對付逾期不繳季度電費給電力局的做法。由於仰賴了電燈、醫院和學校,部落人確實只能乖乖聽憑現代文明的擺布。不久以後,那些車床將由電力驅動運轉而不必再用腳蹬了,工匠將生產出自行車和公共汽車,而不再是目前他們庫存待銷的步槍、左輪手槍、刀具和戰斧。他們的子女將去上白沙瓦大學(那裏已經建好學生宿舍,夥食、住宿和學費全免)。他們的孫子將成為汽修工,孫女則成為速記打字員。這是浪漫故事的平淡結局嗎?好吧,假如故事如此般完結,那可了無遺憾,因為真要細究起來,表面看來浪漫的邊境故事原來是那麽野蠻不堪。